当前位置:首 页政企前沿社会管理详细内容
廖卫芳:守护“夜跑安全”需多方协同发力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廖卫芳  日期:8/22/2025 字体: [大][中][小]

    立秋之后,趁着凉快夜跑的跑步爱好者多了起来,但记者探访发现,夜跑存在安全隐患。街道上,有人选择在非机动车道肆意奔跑,与各种车辆混行,不仅具有安全隐患,还会阻碍正常交通;而在一些适合跑步的城市绿道或公园步道上,由于存在一些不守规矩的行为以及不便利的公共设施,也让夜跑危险重重。(8月22日《济南日报》)

    众所周知,夜跑是一项很好的户外运动,既可锻炼健身,又可欣赏沿途的夜景,可谓是一举两得。但现实生活中,一些夜跑者却不遵守交通规则,不仅长时间霸占机动车道,而且还出现相互追逐、闯红灯等危险状况,这无疑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规,也为自身的安全埋下了风险隐患。

    虽然交警部门也经常对夜跑者的交通违法行为给予批评、教育和劝阻,但由于夜跑者人流量大、流动性广,因而其交通违法行为难以被有效管控。

    笔者以为,守护“夜跑安全”还需多方协同发力。首先,交警部门要发力。一方面,交警部门不妨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让夜跑者学会遵守交通法规,增强安全意识,从而自觉远离夜跑交通违法行为。另一方面,交警部门对夜跑者罔顾交通安全行为应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妨通过口头教育、开具交通罚单等处罚方式,倒逼其遵守交通法规,不再违法夜跑。

    其次,城建部门要发力。一方面,城建部门在城市道路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夜跑者的现实需求,不妨合理增设夜跑专用道,实现人车分流,减少机动车和行人混行带来的安全风险隐患。另一方面,城建部门不妨多在公园、广场等地设置一些公园、广场步道,让夜跑者有地方跑,从而让夜跑者不再选择城市道路夜跑。

    其三,夜跑者也要发力。夜跑的主要目的是健身,如果夜跑者不顾自身安全,一旦在机动车车道上夜跑,或闯红灯而酿成交通安全悲剧,岂不枉然?因此,夜跑者一定要记得带上“安全行囊”,学会敬畏生命,文明夜跑,安全夜跑。

    夜跑虽好,安全为先。相信,只要交警、城建等部门,包括夜跑者,能形成联动,多方发力,就一定能为夜跑者创造一个更加安全、舒适的夜跑环境,从而共同守护好“夜跑安全”。唯有如此,“夜跑”才能成为一项健康、安全的运动方式。(浙江省开化县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