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文苑感言详细内容
周业明:木棉映红(小说)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周业明  日期:8/9/2025 字体: [大][中][小]

    序章·表针里的春天(1994年·广州)

    广州的春天,总是带着股温润的气息,木棉花的红瓣儿,纷纷扬扬地飘落,像是下了一场红色的雪。范桂霞躺在病榻上,气息微弱,床头那块带着摔痕的旧瑞士表,滴答滴答地响着,仿佛是岁月的脚步,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一步一步地丈量着。

    窗外的木棉花,开得正艳,红得像燃烧的火焰,可这艳丽的色彩,却映照着范桂霞愈发苍白的面容。孙女小满坐在床边,轻轻握住她的手,翻开一本旧相册,指着一张已经模糊不清的照片,问道:“奶奶,这块表和周总理有什么故事呀?”

    范桂霞浑浊的眼睛里,突然闪过一丝光亮,她微微抬起头,那干裂的嘴唇,缓缓地动了动,声音轻得如同微风中的叹息:“那得从1927年的枪声说起......”

    第一章·血色烟囱(1927年·广州起义失败后)

    1927年,广州城被一片恐怖的阴云所笼罩。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受挫,广州起义也以失败告终,大街小巷里,到处都是军警的身影,他们荷枪实弹,四处搜捕革命者,白色恐怖,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将整个城市紧紧地笼罩着。

    范桂霞的家,原本是一个温暖的地方,父亲是开药铺的,也是一名地下党医生,他总是默默地为那些受伤的革命者治疗伤口,用自己的医术,守护着革命的火种。范桂霞从小就耳濡目染,懂得了不少药理知识,她敬佩父亲所做的一切,也在心底里,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然而,厄运还是降临了。那一天,军警冲进了家门,父亲被他们残忍地打死,妹妹也被抓走,范桂霞躲在角落里,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发生,却无能为力。她的心中,充满了仇恨和愤怒,也充满了对革命的坚定信念。

    趁着军警不注意,范桂霞从后院的烟囱里爬了出来。她的身上,沾满了烟灰,脸上,挂满了泪痕,但她的眼神里,却透着一股坚韧和不屈。她带着父亲留下的药箱,在黑暗中摸索着,寻找着生存的希望,寻找着继续革命的道路。

    第二章·假夫妻的烟火气(1927年·香港)

    在香港的街头,霓虹灯闪烁,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但在这一片繁华的背后,却隐藏着无数的危险和阴谋。范桂霞穿着一身借来的旗袍,那旗袍的尺寸,有些不合身,她走起路来,同手同脚的,显得有些笨拙。她的身旁,是周恩来,他换上了一身绸缎长衫,虽然领口还留着医院的血渍,但依然难掩他那儒雅的气质。

    组织部长杨石魂找到范桂霞时,她的心中,充满了紧张和不安。当她得知自己要扮成富商太太,护送一位重伤的领导去香港时,她的手心,都冒出了汗。直到深夜,她推开门,看见床上昏迷的周恩来时,手中的药碗,差点打翻。

    “周...周主任?”范桂霞轻声地叫着,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周恩来静静地躺在床上,脸色苍白如纸,瘦得脱相,脸颊深陷,照片里那个神采奕奕的人,此刻,却像是一片脆弱的叶子,在风中摇摇欲坠。

    接下来的日子里,范桂霞开始了她的伪装生活。她学着广东话,应付警察查户口,她操着一口流利的广东话,从容地说道:“我男人从上海来做丝绸生意,头疼躺几天。”当发现有特务盯梢时,她也不慌张,要么装作和丈夫吵架,要么故意把东西摔在地上,用各种市井的方式,制造混乱,掩护同志转移视线。

    而在这间小小的卧室里,范桂霞则寸步不离地守在周恩来的身边。三天三夜,她几乎没合过眼,时刻观察着病情变化,喂水喂药,任何一点最细微的响动,都逃不过她的耳朵。她把自己的鸡蛋省下来,给周恩来补身体,用自己的体温,温暖着他那冰冷的身体。

    周恩来终于醒了过来,虽然身体还很虚弱,但总算脱离了危险。他看着范桂霞,那疲惫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在那一个多月的朝夕相处里,两人聊得最多的,还是革命。周恩来的话不多,但每一句,都像钉子一样,敲进了范桂霞的心里,尤其是那句“坚持斗争”,成了她后半生的主心骨。

    第三章·一块表的承诺(离别·1928年·香港码头)

    离别总是那么的伤感,香港的码头,海风轻轻吹过,带着一丝咸涩的味道。周恩来要离开了,他的身体已经基本恢复,但革命的道路,还很长,他要去完成更重要的任务。

    临别前,周恩来取下贴身戴了多年的瑞士手表,那块表,不名贵,但它的表壳上,有着欧洲工人运动的刻痕,它见证了周恩来从欧洲到中国的革命历程,是他身上为数不多的个人物品。周恩来郑重地把它交到范桂霞手里,说道:“带着它,就像我在你身边。”

    范桂霞推辞着,她的眼睛里,闪烁着泪花,她舍不得这块表,更舍不得周恩来。但周恩来坚持着,他说:“它陪我走过长征般的路,现在该陪你走接下来的路。”

    “等革命胜利了,我请你喝广州的早茶。”周恩来微笑着说道。范桂霞紧紧地握着那块表,点了点头,说道:“我等你回来。”

    第四章·漫长的等待(1928-1953·广州/北京)

    回到广州后,范桂霞带着药箱和那块表,继续在刀尖上行走。她以“丝绸商遗孀”的身份做掩护,继续传递情报。深夜里,她把密信藏在米缸的夹层里,小心翼翼地传递着情报;给孩子喂奶时,她竖起耳朵,听着电台的暗语,生怕错过任何一个重要的信息。

    1949年10月1日,范桂霞蹲在收音机前,听着开国大典的广播。当听到“周恩来”三个字时,她的手一抖,那块表啪嗒一声掉在地上,表带断了,但表盘却完好无损。她的心中,充满了激动和喜悦,她知道,革命胜利了,她等待的那一天,终于来了。

    她时常会想起周恩来,想起他们在香港的日子,想起那块表。1953年,她借口去北京看儿子,辗转写了一封信,署名是当年的“妻子”。信寄出后,她失眠了整夜,她不知道周恩来是否还记得她,不知道这封信是否能送到他的手中。

    第五章·中南海的重逢(1953年·北京)

    当范桂霞走进中南海的那一刻,她的心中,充满了紧张和激动。她看到了周恩来,他正快步迎上来,脸上,带着那熟悉的微笑。

    “可算又见到你了,当年多亏有你啊!”周恩来的声音,还是那么的温和,那么的有力量。范桂霞抬手整理衣角,那块旧表滑落下来,表链上的摔痕,在阳光下,清晰可见。

    周恩来一眼就认出了那块表,他说道:“还留着呢?”范桂霞点了点头,说道:“比我的命还金贵。”

    两人坐在沙发上,聊起了香港的雨,聊起了广州的木棉,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周恩来送给她一套《毛泽东选集》,扉页上,亲笔题了八个字:“范桂霞同志,革命情谊,永志不忘。”

    他们一起合影,照片里,范桂霞穿着朴素的布衫,腕上的旧表闪着微光,周恩来指着她,笑着说:“还是当年那个利索的‘太太’。”

    第六章·未完成的约定(1953-1976·广州)

    此后的十余年里,范桂霞时常会收到来自北京的信。有时是问候,有时是聊聊家常,每一封信,都让她感受到了周恩来的关怀和牵挂。

    她生病住院时,收到了周恩来的亲笔信,信里写道:“等你好起来,我一定去广州,看看广州的木棉花。”范桂霞把信,紧紧地贴在胸口,她仿佛看到了周恩来那和蔼的面容,看到了广州街头那火红的木棉花。

    然而,这个承诺,最终没能实现。1976年,周总理病逝的消息传来,范桂霞守在收音机旁,哭得像个孩子。她的泪水,打湿了那块旧表,也打湿了她的回忆。

    终章·木棉落尽(1994年·广州)

    1994年,广州的春天,木棉花依旧开得那么艳丽,但范桂霞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她躺在病榻上,床头的旧表,静静地躺着,仿佛也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范桂霞弥留之际,表针突然停了,正好停在3月5日——周恩来诞辰。孙女小满握着她的手,轻声说道:“奶奶,周总理来看您了。”

    范桂霞微微地笑了笑,她的眼神里,充满了安详和满足,她轻声说道:“他...带着木棉花呢......”

    窗外,一树木棉正落,像一场迟来七十年的花雨,纷纷扬扬地飘落,仿佛是周恩来对范桂霞的思念,也仿佛是他们之间那永恒的革命情谊,在岁月的长河中,永不褪色。

    作者简介:周业明:(笔名网名),敬业明德,匣里宝刀,北京市人,出生于山东,在北京中南海工作多年,现己退休。自80年代起,创作了散文、小说、歌词、报告文学等,作品多次在全国全军获奖立功。主管编写的《华夏风云录》丛书之一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系北京精短文学、世界文学艺术界签约作家,自由搏击协会官方考核认证《段位技术资格》名誉高级八段。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