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永夜破晓
第一节:暗夜里的火种
永清的冬夜,像一块沉重的铅板,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运河故道早已冰封,冰面下却仍有暗流涌动,发出细微的"咯吱"声,像是大地在压抑的喘息。林峰站在亿树泉城小区外的荒地上,远处凤凰山的轮廓在月光下如同一头蛰伏的巨兽,而山脚下那片被铁丝网围起来的工地,依旧一片死寂——推土机锈迹斑斑地倒在泥地里,几顶破旧的工棚在寒风中摇晃,像是一群被遗弃的流浪汉。
他裹紧了身上的大衣,寒风穿透布料,刺骨的冷意让他不由得打了个寒颤。口袋里的录音笔沉甸甸的,里面存着赵铁与黑社会头目"刀疤强"的通话录音,还有那枚生锈的铜钱——刘刚牺牲前塞给他的,背面刻着"正"字,边缘已经被他的体温焐得微微发烫。
"林总,您可算来了。"张勇从黑暗中走出来,脸色苍白,眼睛里布满血丝,"业主们......业主们撑不住了,银行天天催还款,有几个家庭已经准备卖房了。"
林峰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他的目光落在远处那片黑暗中,那里是意舒泉城的售楼处,依旧亮着灯,霓虹灯招牌在夜色中闪烁,刺眼的"温泉入户"四个大字在黑暗中显得格外讽刺。
第二节:绝地反击
"我们不能就这么算了!"林峰突然开口,声音低沉而坚定。
张勇愣了一下,随即点了点头:"林总,您说怎么办?"
"我们要把真相公之于众。"林峰咬了咬牙,"赵铁的那些空壳公司,那些行贿记录,还有这份录音......"他拍了拍口袋里的录音笔,"只要能让媒体曝光,让上面重视,我们就还有机会!"
张勇的脸上闪过一丝犹豫:"可是......巡视组走了,法院也判了,我们还能怎么办?"
"还有最后一条路。"林峰的目光落在远处的凤凰山上,"去北京,去国家信访局,去中央纪委官网,去所有能曝光这个骗局的地方!"
第三节:暗流涌动
第二天清晨,林峰和张勇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
车厢里,林峰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华北平原,思绪万千。他想起永清的运河、凤凰山、亿树泉城的工地,还有那些被骗的业主们——他们中有为了孩子上学贷款买房的年轻夫妻,有攒了一辈子积蓄的老人,还有那些相信"政府项目"的普通百姓。
"林总,您真的决定好了吗?"张勇坐在对面,低声问道。
林峰点了点头:"赵铁他们以为,把我们逼到绝路,我们就会认输。但他们错了......"
他的目光落在口袋里的录音笔和那枚铜钱上,眼神坚定而锐利。
第四节:风暴前夕
北京,国家信访局门口。
林峰和张勇站在长队中,周围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上访者。有人举着横幅,有人抱着材料,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和绝望。
"林总,您看。"张勇指着不远处的一个公告栏,上面贴着一份《关于严厉打击文旅项目诈骗的通告》,落款日期是昨天。
林峰的眉头微微一皱:"这是......"
"不知道。"张勇摇了摇头,"但说不定是个机会。"
就在这时,林峰的手机突然震动了一下——是一条匿名短信:
"小心!赵铁的人在信访局有眼线,别轻举妄动。"
林峰的脸色一变,随即又恢复了平静。他看向张勇,低声说道:"我们得小心点。"
第五节:黎明将至
三天后,一篇题为《永清温泉骗局:谁在纵容权力与资本的勾结?》的文章在网上迅速发酵。
文章详细揭露了意叙泉城项目的诈骗全过程——从虚假批文到违法贷款,从行贿司法机关到业主维权受阻,每一个细节都触目惊心。文章的末尾,附上了林峰提供的录音和证据截图。
很快,这篇文章被各大媒体转载,登上热搜榜首。
永清,这座沉寂已久的小城,再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而此刻,林峰站在北京一家小旅馆的窗前,望着远处的天空,晨曦微露,天边泛起了一抹鱼肚白。
他知道,这场战斗,远未结束。
但黎明,终将到来。
终章:永夜终尽
第一节:冰裂
永清的春天来得极晚。
运河故道的冰层在三月末才彻底消融,碎冰随水流漂向远方,像一群逃亡的碎片。林峰站在城南的旧驿站遗址旁,望着远处凤凰山上新抽的嫩芽——那些倔强的绿意从枯枝间挤出来,仿佛在向寒冬宣告某种不屈的胜利。
他的口袋里装着一份文件,那是中央纪委转办的督办函,编号尾数是“8”,和他当年初到永清时看到的那块锈蚀的“8号温泉井”铁牌一样刺眼。
“林总,他们招了。”张勇从身后走过来,递过一部手机,屏幕上是一段视频:赵铁戴着手铐坐在审讯室里,脸上的傲慢早已崩塌,取而代之的是麻木的疲惫,“他说……所有钱都洗白了,但我们可以试试追那几栋还没来得及倒卖的‘样板房’。”
林峰没接手机。他的目光越过运河故道,落在对岸新立的广告牌上——“永清文旅振兴计划:温泉小镇重启招商”。广告牌下的荒地上,几台挖掘机正轰鸣着挖开冻土,像是某种迟来的救赎仪式。
第二节:清算
县人民法院的审判庭再次坐满了人。
这一次,旁听席上除了业主代表,还有从北京来的巡视组成员。审判长换了人——新任法官的法槌上刻着一行小字:“法者,天下之公器。”当赵铁被押上被告席时,林峰注意到他手腕上的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副冰冷的镣铐。
“被告人赵铁,伙同黑社会性质组织,伪造政府批文,诈骗购房款共计1.7亿元,其中4800万元用于行贿公职人员……”公诉人的声音清晰而有力,每一句都像重锤砸在被告席的地板上。
林峰看着赵铁——这个曾经西装革履、谈吐优雅的骗子,如今头发花白,眼窝深陷,像是一具被抽空了灵魂的皮囊。当法官宣读到“数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年”时,旁听席上爆发出一阵压抑的掌声,很快又被法警的呵斥声压了下去。
“还有那些空壳公司!”张勇突然站起来,“他们用‘温泉入户’的幌子骗贷,至少三家基金银行卷入!”
审判长的目光扫过公诉人:“补充举证。”
第三节:新芽
意叙泉城的废墟上,终于有了新的动静。
林峰站在曾经堆满建筑垃圾的空地上,看着工人们清理碎砖和锈蚀的钢筋。那些被废弃的“温泉井”管道被挖了出来,工人用高压水枪冲洗后,露出底下真正的地质结构——干涸的岩层,寸草不生。
“这些管道……”张勇蹲下来,用手指戳了戳,“当初要是真打了温泉井,现在该多好。”
林峰摇摇头:“骗局就是骗局,再漂亮的包装也掩盖不了腐烂的内核。”
他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是一条来自国家信访局的回复:“您反映的永清县文旅项目监管失职问题,已转交相关部门督办。”
远处,新栽的柳树抽出了嫩芽,在风中轻轻摇曳。运河故道的水面上,几只野鸭扑腾着翅膀,溅起细碎的水花。
第四节:归途
林峰踏上返沪的列车时,永清的天空正飘着细雨。
他望着窗外渐远的凤凰山轮廓,忽然想起初到这座小城时的情景——阳光洒在青石板上,槐花的香气混着泥土的芬芳,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而美好。
“林总,您真的不留下?”张勇拖着行李箱站在车厢门口,“永清这边……重建项目需要人。”
林峰摇了摇头,将口袋里的那枚生锈铜钱(刘刚牺牲前塞给他的,背面“正”字依然清晰)轻轻放进贴身的钱包夹层:“该回家了。”
列车启动的轰鸣声中,他最后看了一眼站台——那里,几个穿着校服的学生正举着手机拍照,镜头里隐约可见“永清文旅振兴”的广告牌,以及更远处,一栋正在重建的温泉度假酒店。
雨幕模糊了视线,但林峰知道,有些东西永远不会被抹去:比如运河故道下的暗流,比如凤凰山巅的晨雾,比如人心深处,对光明的永恒渴望。
尾声:明珠重绽
永清的夏天,终于来了。
运河故道的荷叶铺满水面,粉色的荷花在碧波间若隐若现。城南的旧驿站遗址旁,新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永清温泉骗局警示碑——以史为鉴,警钟长鸣。”
碑文末尾,是一行小字:“愿后来者,永记光明。”
作者简介:周业明:(笔名网名),敬业明德,匣里宝刀,北京市人,出生于山东,在北京中南海工作多年,现己退休。自80年代起,创作了散文、小说、歌词、报告文学等,作品多次在全国全军获奖立功。主管编写的《华夏风云录》丛书之一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系北京精短文学、世界文学艺术界签约作家,自由搏击协会官方考核认证《段位技术资格》名誉高级八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