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法治论坛详细内容
龙晨悦:权力滥用与法治底线的双重拷问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龙晨悦  日期:8/5/2025 字体: [大][中][小]

    广西防城港“奔驰女司机亮证逼迫让路”事件,看似是桩普通的邻里矛盾,实则撕开了权力滥用、规则失序与法治漏洞的多重伤口。当非公职人员手持公权象征的证件耀武扬威,当公民正当监督遭遇“连夜删帖”的粗暴干预,这起事件已然超越个案,成为一面照见社会治理痛点的镜子。(8月3日澎湃新闻)

    事件中更值得警惕的,是侯某某作为非公职人员,却试图通过亮出证件制造“权力幻象”。这种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身份冒充”与“心理威慑”,即便证件不属于本人,但“行政执法”字样带来的心理压迫感,足以让普通民众产生的误判。这种滥用公权符号的行为,其危害在于消解公众对公权力的信任,当民众无法分辨执法行为的真伪,法律的权威性便会被稀释。
 
    事件发酵过程中,李先生遭遇的“连夜删帖”经历颇具讽刺意味。当公民通过合法渠道曝光违法行为时,非但没有得到及时回应,反而被要求删除视频并道歉,理由是“泄露车牌侵犯隐私”。这一操作暴露出基层治理中的典型矛盾:一方面,公众监督是法治社会的重要推力;另一方面,部分执法者仍习惯用“捂盖子”思维应对舆论,甚至将维权者视为“麻烦制造者”。

    值得肯定的是,官方最终通报对黎某立案调查,并承认侯某某亮证行为“造成严重不良后果”。公民李先生的遭遇提醒我们,保障监督权的关键,在于建立更畅通的维权渠道与更理性的舆情应对机制,为权力运行划定了更清晰的边界。要杜绝类似事件,需从三方面发力:其一,完善公职人员证件管理制度,推行“人脸识别+动态二维码”等技术手段,确保证件与使用人实时绑定;其二,加大对冒用公权行为的打击力度,明确非公职人员持证施压可按“招摇撞骗”论处;其三,建立公民监督的正向反馈机制,让曝光违法行为者免于被报复的恐惧。

    当奔驰车与农用车在乡村小道相遇,争执的不仅是路权,更是规则与特权谁该优先的深层命题。法治社会的进步,不能依赖血缘纽带,而应扎根于对规则的敬畏。唯有让每个手持公权者都明白,权力来自人民,也必须服务于人民,任何试图将公权力变为私人筹码的行为,终将遭到法律的反噬,整个社会才能走向更加积极美好的明天!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