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龙晨悦: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实干中绽放光芒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龙晨悦  日期:7/4/2025 字体: [大][中][小]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如春风化雨,既需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三篇“大家谈”以不同视角揭示同一真谛:唯有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才能让作风建设真正成为推动发展的“动力引擎”。(7月4日新华网)

    破除“会海”桎梏,让实干精神落地生根。当会议从“量”的压缩转向“质”的提升,干部得以从“赶场式”参会中解脱,将精力投入基层调研与民生服务。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形式调整,而是工作理念的革新——让调查研究成为会议准备的前置程序,让解决问题成为会议的核心目标。推行“会前三小时调研制”,要求参会者提前深入现场掌握实情,会上直奔问题提出方案,会后限时跟进落实,真正实现“开短会、讲短话、办实事”的良性循环。

    撕掉“包装“伪装”,让问题整改直面痛点。某地曾出现“整改台账比原问题厚三倍”的荒诞现象,将“停车难”问题拆解为“1号车位标识不清”“2号车位地砖破损”等十余项子问题,看似细致实则回避核心矛盾。这种“材料式整改”与中央精神背道而驰。真正有效的整改应如手术刀般精准,面对历史遗留的“烂尾工程”,成立专班逐项突破;针对群众反复投诉的“办证难”,开发“一窗通办”系统。正如某市建立“红黄绿”三色预警机制,对整改不力的单位亮牌督办,让问题清单真正成为责任清单。

    构建“放手”生态,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刘昕笔下的科技转化实践彰显制度创新的魔力。某高新区推行“科研人员白名单”制度,允许顶尖专家自主组建团队、支配经费,三年间催生12项填补国内空白的成果。这种“容错+赋能”的机制设计,既打破“做多错多”的束缚,又构建“闯者有为”的生态。当“板凳上聊转化”取代“文件里谈合作”,当“需求清单”驱动“责任清单”,作风转变的乘数效应正在显现。

    从“无会日”到“有为时”,从“问题清单”到“成效清单”,从“制度约束”到“生态营造”,三篇论述共同勾勒出作风建设的立体图景。当干部把“会场”搬到“现场”,让“笔杆”对接“地气”,用“制度创新”破解“深层矛盾”,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便不再是纸面上的条文,而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这种转变,正是新时代作风建设的最美注脚!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