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张堃:以严实之风筑牢执政根基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张堃  日期:3/25/2025 字体: [大][中][小]

    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关系党的形象,决定事业成败。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彰显了党中央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新时代新征程,唯有以“从严从实”的硬举措锻造过硬作风,方能凝聚起奋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以“理想信念”校准作风航向。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根源在于思想“总开关”松动摇摆。从苏区时期“自带干粮去办公”的干部作风,到延安整风运动破除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积弊,历史反复证明,作风建设必须从思想源头抓起。当前,少数干部仍存在“躺平式”应付、“侧卧式”观望的不良倾向,其症结在于理想信念淡化。这就要求我们以主题教育为抓手,筑牢思想根基:一方面,要用好红色资源“活教材”,在重温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的公仆情怀、谷文昌“不带私心搞革命”的清廉本色中强化宗旨意识;另一方面,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通过“三会一课”、专题研讨等方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从思想深处树牢“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

    以“铁规禁令”扎紧作风藩篱。制度是作风建设的治本之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中央八项规定破题,接连出台《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制度,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6.4万起,制度的刚性威力持续彰显。深化作风建设,需进一步织密制度网络:既要健全“四风”问题预警机制,运用大数据监测公务消费、民生项目等重点领域,让“车轮上的腐败”“舌尖上的浪费”无所遁形;也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将作风建设纳入巡视巡察、述职评议范畴,对“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等新型形式主义实行“一票否决”。近日某省出台《作风建设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明确28项“必须为”和35项“不可为”事项,正是以制度细化促作风优化的生动实践。

    以“刀刃向内”净化作风生态。严管就是厚爱,监督就是保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严的要求、实的举措贯穿日常教育管理监督全过程。”近年来,从“天价烟局长”周久耕到“表哥”杨达才,从严查快办的作风问题典型案例释放出强烈信号:谁触碰纪律红线,谁就要付出代价。抓作风建设必须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对“吃拿卡要”“庸懒散拖”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露头就打、反复敲打;对“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面”的作风顽疾,需实行“一案双查”,既处理直接责任人,也追究领导责任。某市开展“清风行动”,通过“群众点题、部门答题、纪委监督”模式,推动解决不动产登记难、农民工欠薪等作风类问题1200余件,以“小切口”撬动作风“大转变”。更需注意的是,要把监督延伸到“八小时之外”,通过家风建设、社区联建等方式,构筑全天候作风防线。

    作风建设如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始终牢记“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劲,持续加固中央八项规定堤坝,让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充盈,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作风保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