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张堃:基层减负要在"加减乘除"中破题增效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张堃  日期:3/25/2025 字体: [大][中][小]

    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持续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当前,各地通过精简文件会议、规范督查考核、明晰权责清单等举措,让基层干部从"材料报表"中抽身,回归"田间地头"。但基层减负不能止步于简单的数字增减,更要在"加减乘除"中构建长效机制,实现基层治理效能的整体跃升。

    做"减法",破除形式主义桎梏。形式主义如同无形枷锁,让基层干部陷入"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怪圈。江苏淮安通过精简考核指标,将乡镇考核事项从269条压缩至97条,让干部从"留痕管理"转向"实效管理";山西太原开发智慧社区平台,实现报表"一键生成",减少重复填报192种。这些实践表明,只有减掉"虚功"、保留"实功",才能让基层干部把精力真正用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

    做"加法",构建赋能增效体系。基层减负不是减责任,而是通过资源下沉和能力提升实现"轻车快跑"。重庆巴南区将市容整治执法权下放社区,破解"小马拉大车"困境;古交市调剂100名事业编制充实基层,改善干部队伍结构。同时,建立"权责清单"制度,明确基层"能干什么、该干什么",既防止"责任转嫁",又避免"能力错位"。正如贵州石阡县困牛山村党支部书记所言:"少开会、少填表,才能多接地气、多办实事。"

    做"乘法",激活基层创新动能。减负不是目的,而是为基层创新松绑赋能。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检察机关取消业务数据排名后,干警得以集中精力高质效办好每一起案件;浙江杭州探索"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让基层治理难题在"哨响即应"中迎刃而解。这些创新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当基层干部卸下不必要的负担,就能释放出更大的创新活力,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领域创造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做"除法",扎紧制度监督篱笆。基层减负成效如何,关键要看制度执行是否到位。近年来,各地通过建立"负面清单"、开展"四不两直"督查、引入群众监督等方式,让形式主义"无处遁形"。例如,湖南怀化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公开"平台,让群众对基层工作看得见、评得了;陕西咸阳建立"减负效果群众评价机制",将基层干部的"辛苦指数"转化为群众的"幸福指数"。只有让监督"长牙带电",才能确保减负举措落地生根。

    基层减负的终极目标,是让干部有更多时间访民情、解民忧,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这需要我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持续深化改革、完善制度,真正实现基层干部"轻装上阵"与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的同频共振。唯有如此,才能让基层这片沃土不断涌现出改革创新的活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强劲动能。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