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工作中,能者多劳的现象尤为突出。那些业务能力强、办事效率高的干部往往被委以重任,成为各部门攻坚克难的中坚力量。这种用人模式看似合理,实则暗藏隐患。当能干者长期超负荷运转,不断地被“加套拉犁”,能力反而成为一种束缚,让其深陷政务处理的隐形牢笼。这不仅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创新动力不足,更严重的是引发职业倦怠和心理压力。要打破这一牢笼,需从任务分配、工作评估、基层减负上同向发力,真正让能干者不再多“牢”。如此不仅能够保护核心人才,又能激发机关单位整体活力,最终实现工作增效和干部成长的双赢局面。
合理分工,让能者不再独撑。在机关单位中,当能力突出者被委以大量任务,从核心项目到琐碎事务全包,而其他人却无事可做或敷衍了事。这种失衡则会引发诸多问题:能者长期超负荷工作,身心俱疲,工作成效降低;团队其他人缺乏锻炼,能力停滞不前,滋生懒政心理。剖析其问题本质,则在于领导者未根据成员能力、特长科学分配任务,过度依赖能者,忽略团队整体协作。要改变这一状况,则需进行合理工作分配:如建立责任清单,依据成员责任范畴,明确任务分配;推行“双负责人制”,让业务能力较强的同志与能力较弱的同志进行搭档,在具体政务处理中实现经验传承;健全奖励机制,将协作贡献纳入考核指标,实行考核绩效一体化管理,切实通过合理的分工模式让基层工作的开展从以往的“独角戏”转变为“大合唱”,最终实现行政效能的跃升。
科学评估,让能者实现突围。当前机关单位评估机制存在明显缺陷。评估维度单一,仅看业绩结果,而忽视业务能力强的干部在协作中的贡献与能力输出,甚至出现“能者多错多罚”的不公现象。这种评估制度则会让有些干部的付出既不被看到也不被认可,积极性受挫的同时工作质效逐渐削弱。因此,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十分必要,一是建立反馈机制,针对评估规则的制定与修正,广泛吸纳基层干部意见,确保评估规则的客观公平;二是设定多维度的考核指标,涵盖任务难度、质量等,避免“唯结果论”;三是引入动态评估,结合阶段性表现与长期成果,综合衡量工作质效,从而避免“能者独撑却难获认可”的现象,激发广大干部的干事热情,真正实现能者多劳,能者愿劳。
赋能减负,让能者轻装上阵。当前基层负担过重的问题依旧存在。报表填写重复繁琐,部分数据多头报送,非核心事务占比高,严重挤压了能干者处理关键工作的时间。这让干部的大量精力被消耗在无意义的重复劳动中,无法集中时间与心力钻研核心业务;长期陷入事务性内耗,逐渐磨灭工作热情,陷入“想干却无力干”的困境。要打破这一困境则需赋能减负措施的精准发力,一是通过精简冗余事务,合并重复报表、减少非必要会议,为能干者“松绑”;二是利用人工智能自动整合、填报数据,筛选必要的会议、检查,为能干者卸下冗余负担;三是赋予基层干部更多事务主导权,明确权力界限,减少层级干预,为能干者干实事扫清权力障碍,让能干者真正发挥自身优势聚焦核心工作,从而实现个人价值与基层发展的双赢。(作者单位:河北肃宁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