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其成长成才绝非一蹴而就的“速成工程”,而应是一场“精耕细作”的精心培育。当前,部分地区在年轻干部培养中存在急功近利倾向,有的追求“短平快”的培养效果,将年轻干部简单“包装”后匆忙推上重要岗位;有的忽视成长规律,用“大水漫灌”代替“精准滴灌”,导致部分年轻干部“根基不牢”“本领恐慌”。实则,年轻干部培养唯有以精耕细作,才能让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党性修养等“营养”充分融入,培育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精耕细作”首在“固本培元”,筑牢思想根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对年轻干部而言,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安身立命的“压舱石”。若在培养中急于求成,跳过思想淬炼这一关键环节,即便干部能力再强,也可能在复杂环境中迷失方向。因此,需以“慢功夫”抓好理论武装,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必修课,通过专题研讨、集中学习、实践感悟等形式,让年轻干部逐字逐句学、深入思考悟,而非满足于“打卡式”学习、“快餐式”领会,在对标先进典型中校准价值坐标,在回望党史历程中坚定初心使命。
“精耕细作”贵在“循序渐进”,积累实践经验。年轻干部大多具备较高的学历和理论水平,但缺乏基层一线的摸爬滚打,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尚需锤炼。部分地区为加快年轻干部成长,盲目“搭梯子”“铺路子”,却忽视了“墩苗”的重要性,导致一些年轻干部“走得太快”却“根基不稳”,面对群众诉求时手足无措,处理复杂矛盾时力不从心。真正有效的培养,应遵循“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让年轻干部在基层“大熔炉”中慢慢历练。可安排年轻干部参与乡村振兴、信访维稳、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从走访入户了解民情做起,从协调邻里矛盾练起,在一次次与群众面对面、在一个个难题的破解中,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履职能力。
“精耕细作”要在“精准施策”,补齐能力短板。年轻干部在成长过程中难免存在不同的能力短板,有的擅长文字写作却缺乏沟通协调能力,有的熟悉业务工作却欠缺创新思维。若采用“一刀切”的培养模式,用统一的“火候”“食材”熬煮,难以满足不同年轻干部的成长需求。因此,“精耕细作”更要注重“精准化”,针对年轻干部的个性特点、能力短板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对缺乏基层经验的,重点安排到乡镇、社区等一线岗位锻炼;对创新意识不足的,鼓励参与改革攻坚、产业创新等工作;对沟通能力欠缺的,多安排参与群众工作、招商引资等任务。同时,要建立常态化跟踪培养机制,定期与年轻干部谈心谈话,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和工作进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培养策略,补齐短板、发挥优势,成长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年轻干部的成长关乎党和国家事业的未来,培养年轻干部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急功近利。唯有秉持“精耕细作”的耐心与匠心,在思想上“固本”、在实践中“墩苗”、在能力上“补短板”,才能让年轻干部在循序渐进中积累成长力量。(作者: 沧州市运河区小王庄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