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乡镇干部作为落实政策的“最后一公里”执行者、联系群众的“神经末梢”感知者,要以实干担当为笔,以尽职尽责为墨,在广袤田野间绘就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当好党群连心的“接线员”,在深耕厚植中凝聚民心。无论是被评选为“感动中国人物”的驻村书记黄文秀,还是太行山上新“愚公”的李保国教授,无数实践证明:只有脚下沾满泥土,才能真正懂得农民。乡镇中个别干部静坐办公室闭门“研究基层情况”、面对材料“构思民生问题”、依赖数据“规划发展策略”,导致惠民政策犹如“空中楼阁”,未能真正落到实处,也损害了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乡镇干部想要破除“机关病”,就要走出办公室,走进村民院落拉家常,了解群众期盼;也要卷起裤腿下田埂,把脚印留在泥泞的乡间小路,在摸爬滚打中积累干事的真本领。惟有如此,方能从村民的视角审视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明确改进需求。在党群之间架上一座“连心桥”,为乡村振兴凝聚民心力量。
当好产业振兴的“领航员”,在因地制宜中激发动能。面对部分乡村存在的“盲目跟风种网红作物”“贷款建厂沦为烂尾工程”等问题,其根源在于脱离实际的发展冲动与对市场规律的忽视。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乡镇干部要当好“土专家”,深挖各村资源禀赋,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路线,避免“千村一面”的同质化竞争;更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如四川德阳某乡镇立足本土资源优势,招引红色大V共同成立助农公司,通过“线上+线下”的发展模式,不仅能够高于市场价收购农产品,给予农户实惠;而且能够利用分红模式增加乡集体经济。这样既遵循了市场发展规律,又发挥了本地的资源优势,实现乡村振兴大踏步前进。
当好文明乡风的“监督员”,在润物无声中培根铸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针对部分地区出现的“高价彩礼攀比”“薄养厚葬”等陋习,乡镇干部要善用“巧功夫”:既要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载体,通过“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树标杆;更要运用“乡村坝坝会”“道德积分”等机制,将孝老敬老、人居环境整治等纳入积分事项,让移风易俗成为自觉行动。乡镇干部也可以组织乡贤编写村规民约,用群众语言传唱文明新风,使陈规陋习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实现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人人知礼节明荣辱,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成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需要乡镇干部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作为来描绘。唯有每位干部将乡村视作自己的家园,方能激发其尽职尽责的热情与动力,进而实现乡村振兴。(作者单位:中江县永丰乡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