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三河市一场"色彩革命"引发全网热议。当地城管部门以"城市规划"为名,强制要求商户将红、蓝、黑底色的招牌统一改为绿色等淡雅色系,蜜雪冰城"红改绿又改回"的戏剧性事件,让这场争议迅速发酵成公共话题。
一、政策执行:红头文件下的"色彩专政"
根据《三河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导则》,广告牌需遵循"色浅、淡雅"原则,明确将红蓝黑三色列入禁用清单。然而在实际执行中,政策被异化为"一刀切"的强制命令:城管仅通过口头通知要求商户改色,未出示任何法律依据;部分店铺甚至遭遇招牌被强行拆除的粗暴执法。更荒诞的是,连医院红十字标识都因"红色太火热"被要求改色,直到舆论发酵后才匆匆拆除绿色招牌。
二、争议焦点:权力与权利的边界之争
法律专家指出,政府无权对商铺招牌颜色作禁止性规定。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何海波直言:"商家有权决定自己店铺招牌用什么颜色,这是基本的市场秩序。"中国广告协会也批评强制改色会大幅降低品牌辨识度,造成"山寨店"错觉。而商户们不仅要自掏腰包承担改色成本,还要面对客流量下降的经营风险。
三、深层症结:形式主义治理的政绩冲动
这场"色彩运动"背后,折射出部分地方治理的畸形逻辑。有商户提供的视频显示,三河市市场监管局负责人竟称:"红色让人烦躁,蓝色太俗气",要按照"书记要求"打造"学院风、国际化"街区。这种将审美偏好凌驾于法治原则之上的做法,本质是形式主义的政绩工程。类似案例在全国屡见不鲜:成都"拼音招牌"、沈阳"黑底白字"等闹剧,都暴露出城市治理中"重面子轻里子"的痼疾。
四、舆论反思:城市治理需回归法治轨道
事件发酵后,廊坊市联合调查组介入,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被免职。但公众更期待制度性反思:如何遏制权力对市场的越界干预?司法部早已提出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但"奇葩文件"仍层出不穷。三河市事件警示我们,城市治理不是"大家来找茬"的景观工程,而是需要平衡法治精神与民生需求的系统工程。
当权力可以任意决定街道色彩,当行政命令可以替代市场规律,这种"绿色风暴"摧毁的不仅是商铺招牌,更是法治政府的公信力。三河市若想真正提升城市形象,不妨先从尊重市场、敬畏法治开始——毕竟,城市的温度不在于招牌颜色,而在于治理者的初心底色。(作者单位:昌黎县荒佃庄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