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杨培:筑牢执政根基,新时代基层党建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向度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杨培  日期:4/14/2025 字体: [大][中][小]

    基层党建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基所系、力量之源。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基层党组织既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最后一公里",更是凝聚群众力量、推动改革发展的"最初一公里"。面对社会结构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度调整的新形势,必须从理论高度把握基层党建的时代方位,以系统性思维构建起政治引领、组织重构、制度创新的三维框架,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一、政治引领:校准基层党建的"精神坐标"

    政治属性是基层党组织的根本属性。要坚持把政治建设贯穿基层党建全过程,以"政治三力"建设为抓手,构建起从理论武装到政治实践的完整链条。在思想引领维度,需建立常态化理论学习机制,用党的创新理论破解基层实践难题,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田间地头扎根;在政治把关维度,要健全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发挥机制,确保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大决策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推进;在价值凝聚维度,需创新新时代群众工作方法,将政治引领融入民生服务,使党的主张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种三位一体的政治建设模式,既夯实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根基,又实现了政治引领力的具象化传导。

    二、组织重构:锻造基层治理的"根系网络"

    组织体系建设是基层党建的"骨骼工程"。要打破传统科层制组织架构的路径依赖,构建起立体化、融合型组织生态。在纵向贯通层面,需完善"镇党委—村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链条,实现党的领导从"中枢神经"到"毛细血管"的全面贯通;在横向融合层面,要创新产业链党建、项目党建等新型组织形态,推动党组织向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延伸;在功能聚合层面,须建立"政治功能+服务功能"双轮驱动机制,使党组织既成为教育党员的学校,更转型为服务群众的平台。这种组织体系重构,实质上是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的组织化能力,形成党建引领下的多元共治格局。

    三、制度创新:激活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

    制度治党是新时代党建的鲜明特征。要构建起"制度供给—制度执行—制度监督"的完整闭环,形成具有基层特色的制度创新体系。在制度创设层面,需完善"三会一课"制度的现代转型机制,探索数字党建、积分制管理等新型制度载体;在制度执行层面,要建立党建责任清单与负面清单的双向约束机制,将"软任务"转化为"硬指标";在制度保障层面,须构建党建绩效考核与干部选拔任用联动机制,形成抓党建促发展的良性循环。这种制度创新本质上是对基层治理规律的主动适应,既保持了党内政治生活的原则性,又赋予了基层党建与时俱进的创新性。

    基层党建的理论探索永无止境。从政治引领的顶层设计到组织重构的实践突破,再到制度创新的机制保障,共同构成了新时代提升基层党建质量的"金钥匙"。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更需要以理论清醒保持政治坚定,用制度优势激发组织活力,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的坚强战斗堡垒。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在基层的生动体现,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唯有持续深化对基层党建规律的认识与实践,方能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交出合格答卷。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