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想引领:筑牢政治忠诚的理论根基
1.深化理论武装机制
构建系统性理论学习框架,形成党委统筹谋划、支部深化落实、党员全员参与的常态化教育机制。通过创新理论学习载体,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教育培训全过程,建立分层次、分类别的政治能力培养体系。在理论传播中注重运用具象化表达,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群众语言和行动指南,实现政治话语与生活话语的有机统一。
2.强化党性锤炼路径
探索政治忠诚度评估体系,将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具化为可观测的实践标准。通过创设党性教育实践平台,引导党员干部在重大任务、复杂环境中锤炼政治品格,形成理论学习与实践淬炼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建立政治能力动态培养机制,将政治历练贯穿干部成长全周期。
3.巩固意识形态阵地
完善全媒体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体系,构建线上线下联动、传统媒介与新兴平台互补的传播矩阵。在理论宣传中强化价值引领功能,通过创新叙事方式增强思想传播的感染力,使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既保持理论深度又充满时代温度。
二、组织建设:完善制度供给的实践逻辑
1.优化组织体系结构
坚持组织设置与发展需求动态适配原则,探索功能型党组织建设模式,推动党的组织覆盖向新兴领域、治理末梢延伸。建立党组织分类指导机制,针对不同领域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建设标准,形成既有统一规范又具创新活力的组织生态。
2.创新党员管理范式
构建全周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将组织生活、作用发挥、群众评价等要素纳入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建立党员作用发挥激励机制,创设责任区、示范岗等实践载体,推动党员从组织归属向价值认同深化转变。在数字赋能背景下,探索智慧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
3.健全制度运行机制
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实现形式,构建决策、执行、监督有机衔接的制度链条。通过规范权力运行流程,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良性机制。建立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融合推进机制,实现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的辩证统一。
三、服务实践:践行群众路线的价值旨归
1.创新党群互动机制
深化“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实践内涵,构建需求发现、问题解决、效果评价的完整服务闭环。通过建立多维度的民意沟通渠道,形成党组织主导、多元主体协同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在服务实践中增强群众政治认同。
2.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实践范式,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通过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治理平台,实现政治引领与群众自治的良性互动。在治理实践中强化党组织统筹协调功能,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3.强化发展引领作用
坚持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通过组织引领、人才培育、产业带动等路径,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资源整合、利益协调、方向引领方面的核心作用,实现党建工作与经济建设的同频共振。
结语: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辩证统一
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需立足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守正创新中把握三个理论维度:在政治建设维度,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在组织建设维度,实现组织力提升与治理效能增强有机统一;在价值实现维度,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党建理论体系,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政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