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刘敬亚:基层减负必须跳出“减负—反弹”怪圈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刘敬亚  日期:3/25/2025 字体: [大][中][小]

    基层减负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话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牌子”不再泛滥成灾,会议、文件数量明显减少,“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得到整治……《半月谈》记者深入湖南10个村蹲点发现,基层干部正从“报表员”做回“办事员”,从“疲于留痕”转为“轻装上阵”。

    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地方出现了“减负—反弹”的怪圈:减负措施刚见成效,各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又卷土重来,甚至变本加厉。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制约了基层治理效能的提升。

    造成“减负—反弹”怪圈的根本原因在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顽固性。一些地方和部门习惯于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把减负工作简单化、表面化。有的地方把减负当成“一阵风”,风头一过就恢复原样;还有的地方“明减暗增”,用新的形式主义替代旧的形式主义。但细心深究,有些问题只是“技术性离场”,与真正“退场”尚有差距。比如有的编订了村(社区)职责事项清单,但一句“工作需要配合”就能让清单形同虚设;有的取消了部分考核事项,但缺乏跟进评价机制,导致“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没人管”;有的要求避免重复填报,但部门间数据壁垒“雷打不动”……说到底,基层负担重是一个综合性“痛点”,涉及职能交叉、资源错配、考核不准等难题,更有治理方式单一、工作手段落后、思想作风跑偏等深层症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所谓长效,就是标本兼治,深入剖析问题根源,从源头上减轻基层负担。一、注重建章立制,及时把好做法好经验以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二、注重督查检查,确保制度落实到位,同时警惕可能出现的新的形式主义问题;三、着力改进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坚决打破思维定式,努力铲除形式主义的生存土壤。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只有跳出“减负—反弹”的怪圈,才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