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基层干部身处一线,既是党情民情的“亲历者”,也是国家政策的坚定“执行者”,更是维护党的形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实践者”。基层干部的工作状态和干事心态,关系着当地发展面貌和社会风貌,影响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度与成效。当前,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正在全面推开,为基层减负要彻底解决层层加码分解指标、摊派任务的突出问题,真正为基层减负松绑、赋能增效。
在一些地区,基层负担的刚性化、基层减负的悬浮化、基层反对的无力化,使得“谁来减”的主体不明显、“减什么”的标准不统一、“减多少”的分量不好合算、“减多久”的期盼不好落地。一旦遭遇减负的整改困境、或者减负的结果使上级主管部门“增了负”,减负的进度就会变慢、效果就会兑水、程度就会大打折扣。并且因为减负政策衍生出了新的基层数字形式主义,其本质是传统形式主义的一种变化,不仅使治理效能大打折扣,而且容易形成更大的行政负担,如何切实减出实效,增进实绩,提升治理效能?要矫正政绩观的偏差,减负不减以上率下的担当。层层加码问题“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面”,急功近利、追求“数字”漂亮,政绩观必然偏航。减负是拿掉本不属于基层的“砝码”,祛除反复发作的“顽疾”,打破体制机制的“藩篱”,这需要勇气和智慧,也需要担当精神。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加强顶层设计,坚持实事求是,提要求、下任务、定目标、出政策都要从实际出发,“量体裁衣”,杜绝盲目拔高、扩面,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每个层级都“迈得开步子”“接得住任务”“担得起责任”。
要破除形式主义的“壁垒”,减负不减深入基层的热情。整治形式主义,杜绝层层加码的“数字竞赛”,需要相关部门大兴调研之风,多到问题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基层反映强烈的地方去,看“原生态”、听“真声音”,安排工作既注重结果也关注过程,既提要求、又给支持,既减负松绑、又加油赋能,绝不能“文件一发了之”“会议一开了之”。调研也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要加强对基层的精准指导、政策支持,推动资源下沉,让基层干部“腾出手来”“留出空来”,能够集中精力多干实事、抓落实。不论“减负”,还是“赋能”,目的都是激励基层,真正为基层减负松绑、赋能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