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行业法治卫生人口详细内容
宋丹:大医精诚——在党旗下绽放的青春之光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宋丹  日期:8/5/2025 字体: [大][中][小]

    耄耋之年仍坚守临床一线的施杞教授,用一生诠释了"大医精诚"的深刻内涵。这位国医大师的成长轨迹,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要的崇高境界。从战火纷飞中的中医启蒙,到血吸虫病防治一线的冲锋陷阵;从石氏伤科的传承创新,到中医药教育的开拓引领,施杞教授的人生轨迹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医药事业发展同频共振。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青春不在于年龄,而在于那颗永远为人民跳动的心;真正的成就不仅在于专业造诣,更在于将个人才华奉献给时代需要的担当精神。

    施杞教授的选择彰显了知识分子与家国命运的血脉相连。1937年,他出生于战火纷飞的中医世家,亲眼目睹了中医药在缺医少药年代救死扶伤的神奇力量。这种童年经历塑造了他"为生民立命"的职业信仰。1957年,他成为上海中医学院第二届学生,正值新中国百废待兴、亟需专业人才之际。1963年毕业后,他主动请缨前往血吸虫病肆虐的农村,用实际行动响应"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正如人民日报所强调:"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施杞教授的人生选择,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写照。他的每一步都踏准了时代节拍,将个人成长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实现了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施杞教授的坚守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八十多岁高龄仍坚持出诊,这种敬业精神源于他对医者仁心的深刻理解。从师从石筱山学习骨伤科技艺,到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正骨疗法"代表性传承人;从担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到培养一批又一批中医人才,施杞教授始终保持着"治病救人"的朴素初心。他在采访中提到:"我当时就觉得,中医太伟大了,治病救人可以不只依靠西医。"这种对职业的敬畏与热爱,支撑着他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坚守。人民日报曾指出:"党员干部要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施杞教授用一生践行了这一要求,他的白大褂上不仅闪耀着专业的光芒,更镌刻着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

    施杞教授的成就印证了中医药守正创新的发展路径。作为上海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他既尊重传统,又勇于创新;既扎根临床,又推动科研。从临床一线到管理岗位,再到教育领域,他不断拓展中医药发展的疆域。这种"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态度,正是当代中医药发展的必由之路。人民日报强调:"中医药发展要遵循自身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施杞教授的学术历程完美诠释了这一理念。他带领团队将传统正骨疗法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既保持了中医特色优势,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为中医药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施杞教授的"大医之路"启示我们,真正的成功在于将个人奋斗融入时代洪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每个领域都需要像施杞教授这样的"螺丝钉"——专业精湛、甘于奉献、永葆初心。当代青年应当学习这种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更需要传承这种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相结合的精神品质,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施杞教授用一生证明:与时代同行的青春永不褪色,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永远年轻。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