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李若彤:学八项规定,树作风新貌,绘时代新章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李若彤  日期:4/29/2025 字体: [大][中][小]

    作风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成事之基,关乎党的形象,决定事业兴衰。八项规定似清风涤荡旧弊,如利剑斩断歪风,为作风建设立下铁规、划出红线。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深入学习八项规定,树立作风崭新风貌,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更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的强劲引擎。

    一、学规定之要,明作风之向

    八项规定短短数百字,却字字千钧,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与时代价值。它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连心桥”,规定要求党员干部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民声、体察民情,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与群众拉家常、话冷暖,让政策制定更贴民心、工作开展更顺民意。它是祛除形式主义的“手术刀”,精准切除文山会海、虚浮政绩等顽疾,引导党员干部将精力从繁琐的台账报表、空洞的口号标语中解放出来,聚焦于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它更是廉洁自律的“防火墙”,对公务接待、办公用房、公车使用等作出明确规范,从源头上遏制了奢靡享乐之风,守护了党的纯洁性与先进性。

    深入学习八项规定,就是要逐字逐句研读,理解其精神实质;就是要结合历史与现实,把握其时代背景与深远意义;就是要对标对表,查找自身在思想、工作、生活中的差距与不足。通过学习,我们要在心中树立起作风建设的“风向标”,明确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以八项规定为指引,校准自己的行为坐标。

    二、践规定之行,展作风之新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在于将八项规定的要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在调查研究上,党员干部要像“泥腿子干部”一样,真正“沉下去”,到问题最突出、矛盾最集中的地方去,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同喝一壶粗茶,在拉家常中了解群众所思所盼,在田间地头探寻解决问题的良方。不能搞“作秀式”调研,前呼后拥、蜻蜓点水,而要带着问题下去、带着答案回来,让调研成果真正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际成效。

    在工作落实中,要坚决摒弃“等靠要”思想,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面对复杂艰巨的任务,不推诿、不退缩,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就像“当代愚公”黄大发,带领村民历时36年,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一条“生命渠”,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真抓实干、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要以他为榜样,对认准的事情、确定的目标,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确保各项工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在廉洁自律方面,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坚决抵制各种诱惑,不越红线、不触底线。自觉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从小事小节做起,从一点一滴严起,做到慎独、慎微、慎初,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三、树榜样之范,领作风之潮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党员干部的作风具有强大的示范引领作用。在作风建设中,领导干部要发挥“头雁效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党员干部树立标杆、作出表率,带动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的良好局面。

    同时,要善于发现和宣传身边的先进典型。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的党员干部,是作风建设的生动教材。通过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弘扬他们的崇高精神,让广大党员干部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四、建长效之制,固作风之基

    作风建设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要使八项规定真正落地生根、取得实效,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完善制度体系,细化相关规定,堵塞制度漏洞,让权力在制度的笼子里规范运行。加强监督检查,构建党内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网络,对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迁就。

    强化考核评价,将作风建设情况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通过考核评价,激励党员干部积极践行八项规定,形成良好的工作导向和用人导向。只有建立起科学完善的长效机制,才能让作风建设常态化、制度化,确保八项规定精神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以八项规定为指引,深入学习、笃行不怠,树立起作风建设的新风貌。以良好的作风凝聚党心民心,汇聚起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在新时代的画卷上绘就更加绚丽多彩的篇章。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