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李若彤:作风建设无小事,八项规定见真章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李若彤  日期:4/26/2025 字体: [大][中][小]

    作风,是一个政党、一个组织乃至一个人内在精神气质的外在彰显,关乎形象、决定成败。于党而言,作风建设是关乎党的生死存亡、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政治任务。八项规定,这一简洁而有力的准则,自出台以来便如同一把精准的手术刀,从细微处切入,以小见大,为作风建设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彰显出强大的整治效能与深远意义。

    一、小事不“小视”,筑牢作风之基

    作风问题往往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细微之处。一句不当的言语、一次随意的应酬、一份冗余的文件,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如同蚁穴,若不及时修补,终将导致千里之堤的崩塌。在八项规定出台之前,部分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着诸多不良作风。有的热衷于搞形式主义,调研时前呼后拥、走马观花,报告里堆砌辞藻、空洞无物,只为在政绩簿上添上几笔;有的沉溺于官僚主义,对群众诉求置若罔闻,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将公仆身份抛诸脑后;还有的贪图享乐、铺张浪费,公款吃喝、豪华办公,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八项规定将目光聚焦于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从精简会议活动、改进新闻报道,到规范出访活动、厉行勤俭节约,每一项规定都直击作风问题的要害。它让党员干部明白,作风建设没有“小事”,每一个细节都关乎党的形象,每一项行为都代表着党的宗旨。只有从这些小事抓起,从自身做起,才能筑牢作风建设的坚实根基,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二、小规定“大作为”,涤荡不良之风

    八项规定虽条目简洁,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犹如一阵清风,吹散了笼罩在党风政风上的阴霾。在公务接待领域,曾经的“舌尖上的腐败”得到有效遏制。以往,高档酒店里公款宴请、珍馐佳肴屡见不鲜,如今,简约朴素的食堂用餐成为常态,这不仅节约了大量的财政资金,更让党员干部摆脱了无谓的应酬,能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

    在会议活动方面,八项规定倡导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精简了大量冗长低效的会议和空洞无物的文件。以往,一些地方和部门热衷于召开各种大会小会,层层传达、层层部署,却往往落实不力。现在,会议时间缩短了,内容更务实了,干部们能够轻装上阵,深入基层一线,解决实际问题。

    在调查研究工作中,八项规定要求领导干部轻车简从、深入群众。领导干部们不再只是坐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材料,而是真正走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和诉求。这种务实的工作作风,让政策制定更加贴近实际、符合民意,也使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三、小坚持“大成效”,汇聚奋进之力

    作风建设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八项规定的实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坚持和落实。自出台以来,各级党组织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对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迁就。从通报曝光典型案例,到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从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到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一系列有力举措确保了八项规定的落地生根。

    经过多年的坚持和努力,八项规定带来的成效有目共睹。党风政风焕然一新,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更加务实,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办事效率大幅提高。社会风气也为之大变,勤俭节约、务实担当成为社会新风尚,人民群众对党的满意度和信任度不断提升。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点滴之中,更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奋进力量,推动着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广大党员干部以八项规定为指引,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带领贫困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党员干部们冲锋在前、坚守岗位,不顾个人安危,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在科技创新的前沿,科研人员们摒弃浮躁、潜心钻研,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作风建设无小事,八项规定见真章。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继续以八项规定为遵循,从细微处入手,从点滴小事抓起,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让优良的作风成为党员干部的鲜明标识,成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作风,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