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是党和国家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是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直接纽带。近年来,基层干部负担过重的问题备受关注,“文山会海”“痕迹管理”“层层加码”等现象消耗了基层干部大量精力,影响了工作实效。为此,中央多次强调为基层减负,但减负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真正的目标是通过减负释放基层干部的活力,同时增强他们的能力,实现“减负”与“增能”的双向发力,打造一支既轻装上阵又本领过硬的基层干部队伍。
减负是破除形式主义的关键一步。基层干部长期陷入填表格、报材料、迎检查等事务性工作中,真正深入群众、解决问题的时间反而被挤压。一些地方为了“留痕”而过度强调台账管理,为了“避责”而增设层层审批,导致基层干部疲于应付,甚至出现“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的怪象。减负就是要砍掉这些不必要的负担,让基层干部从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近年来,多地推行“无会周”“合并检查”“精简考核”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减负不能止于“做减法”,更要通过优化体制机制,从源头上遏制形式主义的滋生,确保基层干部能够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
增能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根本保障。减负只是为基层干部“松绑”,而增能则是让他们“跑得更快”。基层工作直面复杂矛盾,需要干部具备政策理解、群众工作、应急处理等多方面的能力。现实中,一些干部由于能力不足,面对新问题时习惯依赖上级指示,或采取简单化、一刀切的做法,反而加剧了工作负担。增能的关键在于加强培训和实践锻炼。一方面,要开展精准化培训,针对基层实际需求,开设乡村振兴、矛盾调解、数字化治理等课程,提升干部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要通过轮岗交流、挂职锻炼等方式,让干部在多岗位历练中增长才干。此外,还要注重发挥“传帮带”作用,让经验丰富的老干部指导年轻干部,形成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环。
减负与增能必须协同推进,形成合力。减负不减责,松绑不松懈。如果只减负不增能,可能导致一些干部陷入“无事可做”或“不会做事”的困境;如果只增能不减负,干部的能力可能被无效事务消耗,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因此,二者必须同步发力。一方面,要通过减负为增能创造条件,让干部有时间学习、思考和实践;另一方面,要通过增能使减负更有意义,让干部有能力承担更重要的任务。例如,一些地方在精简会议的同时,开设“微课堂”“线上培训”,帮助干部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在减少考核频次的同时,强化实绩导向,鼓励干部创新工作方法。这种双向发力的模式,既减轻了负担,又激发了活力。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干部是基石中的骨干。减负与增能,看似是两个方向,实则目标一致:让基层干部更有干劲、更有本领、更有作为。只有真正为基层干部卸下不必要的包袱,同时赋予他们更强的能力,才能让他们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民生服务等工作中大显身手,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未来的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应当继续在“减负”与“增能”上深耕细作,让每一名基层干部都能轻装上阵、奋发有为,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坚实力量。 (作者单位:荒佃庄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