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寄语青年干部:“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实践是青年干部成长的必由之路,更是检验初心使命的试金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广大青年干部唯有主动投身实践熔炉,在基层一线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才能真正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一、实践是认知世界的“显微镜”,照见成长的盲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知识构建的是理论框架,现实问题则是复杂的方程式。河南兰考的年轻干部在治理盐碱地时发现,课本上的改良方案在具体地块需要“精准配方”,有的区域要配施有机肥,有的则需修建排灌渠。这种“实践出真知”的过程,本质上是认识不断深化的螺旋上升。浙江“千万工程”的年轻参与者们在走访中发现,村民对美丽乡村的期待不仅是环境整治,更包含文化礼堂建设、集体经济发展等多元需求,这促使他们从“单向度治理”转向“系统性服务”。
基层实践如同多棱镜,能折射出能力的短板。有的干部初到农村,面对群众方言“听不懂”,家长里短“不会说”,急难问题“不敢办”,正是在与群众的朝夕相处中,才逐渐掌握了“田埂上的语言艺术”,学会了“把政策变成农家话”。这种认知升级,不是课堂教学能替代的,必须在“面对面”的沟通、“手拉手”的服务中完成。
二、实践是磨砺品格的"炼钢炉",锻造担当的铁骨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脱贫攻坚一线,年轻驻村书记们经历过项目失败的挫折,尝过挨家挨户动员的艰辛,却在群众脱贫后的笑脸中读懂了“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新冠疫情防控期间,90后社区干部连续几十天驻守卡点,在物资调配、情绪疏导、特殊群体帮扶中,从“温室花朵”成长为“抗疫尖兵”。这些实践中的“压力测试”,最能检验干部的精神品格。
实践中的担当,体现在“敢接烫手山芋”的勇气。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线,年轻干部面对跨境要素流动、制度衔接等新课题,没有等待上级“给答案”,而是主动牵头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在政策创新中闯出新路。这种“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劲头,正是在一次次攻坚克难中培养起来的。正如航天领域的青年工程师,只有在型号研制的“实战”中反复打磨,才能炼就“十年磨一剑”的定力。
三、实践是贴近群众的“连心桥”,滋养为民的初心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云南怒江的年轻干部翻山越岭走访农户,在火塘边倾听群众诉求,才真正理解“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深刻内涵。他们为傈僳族群众设计的易地搬迁方案,不仅考虑住房安全,更配套建设了民族文化广场,让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种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转变,正是在实践中领悟的群众工作真谛。
实践中的初心,体现在“把小事办实”的坚持。贵州遵义的选调生在走访中发现,山区老人领取养老金需要步行几十里山路,便协调银行设立流动服务点;看到留守儿童缺乏课外读物,就发起“图书漂流”活动。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却是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这种“跑遍”的过程,就是与群众心连心的过程。
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只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新时代的青年干部,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肩负着“强国一代”的历史使命。让我们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投身实践,在田间地头问计于民,在项目现场解决问题,在改革前沿探索创新,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真心倾听群众呼声,用实干书写青春答卷,让成长的每一步都成为服务人民的坚实基石。这,才是新时代青年干部应有的实践哲学。(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新乐市发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