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只有进行时。党中央决定自2025年全国两会后至7月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这是新征程上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再动员、再出发。十余年激浊扬清,八项规定从改变“一顿饭”“一趟差”的具体规范,发展成重塑政治生态的治本之策;从遏制“车轮上的腐败”“会所里的歪风”,延伸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基石。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广大党员干部要以这次学习教育为契机,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持续擦亮作风建设“金色名片”。
学在日常、抓在经常,把规矩意识刻进骨子里。思想上的松动是最危险的滑坡。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初期,有人把“不铺红地毯”当作临时要求,把“不搞迎来送往”看作应景之举。但十年磨一剑的实践雄辩证明,作风建设须臾不可放松。要破除“一阵风”的侥幸心理,把学习教育融入组织生活、嵌入工作流程,既在党委中心组学习中设置专题研讨,也在支部“三会一课”中开展案例剖析,更在民主生活会中对照检查。要建立“随身学”机制,把八项规定实施细则编成口袋书、制成流程图,让干部下村走访时记得住“轻车简从”,招商引资时守得住“亲清界限”,节日值班时绷得紧“廉洁防线”。当“不能公款买年货”“不可超标配公车”成为条件反射般的行动自觉,规矩才能真正从纸面落到地面。
查在要害、纠在痛点,让纪律红线亮在明处。作风顽疾往往“树倒根存”,稍有松懈就会反弹回潮。从“不吃公款吃老板”的隐形变异,到“快递送礼”“电子红包”的改头换面,“四风”问题如同野草,割了一茬又长一茬。这次学习教育要求“不分批次、不划阶段”,正是为了打破“雨过地皮湿”的怪圈。要开展“显微镜”式排查,既查办公用房面积是否超标,更查“门难进、脸难看”的衙门作风;既查项目审批流程是否合规,更查“新官不理旧账”的懒政怠政。要善用“大数据”监督,通过公务消费预警系统捕捉异常发票,依托民生资金监管平台追踪惠民政策落地,让“车轮上的腐败”“餐桌上的交易”无处遁形。当每个干部都习惯在“聚光灯”下工作,作风建设才能真正深入骨髓。
改在实处、干在要处,将制度优势转为治理效能。群众看作风,不看口号看疗效。某地政务服务中心把“证明你妈是你妈”的荒唐要求扫进历史,靠的是刀刃向内的改革决心;某省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让企业开办时间从30天压缩到3天,凭的是真抓实干的作风转变。开展学习教育,就要把整改成果转化为群众看得见的实惠。在田间地头,要重点整治乡村振兴中的“形象工程”,让每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在行政审批窗口,要着力破除“卷帘门”“玻璃门”,让企业家感受到“办事不求人”的清爽;在民生领域,要持续打击教育医疗中的“微腐败”,守住老百姓的“救命钱”“读书账”。当群众从干部踏实的脚印里感受到风气之变,八项规定精神才能真正走进百姓心坎里。(作者单位:河北省兴隆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