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里还剩2000多元,店家突然跑路了。”近日,北京市石景山区的葛女士向记者反映,她去年10月在小区旁某美甲店充值了3000元,春节回京后,她发现店铺贴出闭门装修的通知,但店主一直联系不上,连朋友圈也清空了。“头一次碰到这种事,卡里的钱还能要回来吗?”据悉,现实中,各商家预付式消费模式不同,退费规则不一,消费者想要7日无理由退款还是有点难。(4月21日《工人日报》)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也随之开始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消费方式开始出现在广大消费者的身边,“预付卡”消费便是其中之一。一些商家瞅准这一消费商机,纷纷推出“充值多少返利多少”“多消费多优惠”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服务,不但让消费者从中获取一定的实惠,而且商家也能留住更多消费者,并从中获取一定的利润。可以说,“预付式”消费对消费者和商家而言,这都是一种双赢之举。
然而,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一些商家由于管理不善、经营不当、资金周转难等问题,而出现了商店关门的现象。按说,商家由于自身原因而导致商店关门,之前消费者预付卡里的钱应该及时退还给消费者,但一些无良商家不但不及时退款,反而能拖则拖,能骗则骗,甚至溜之大吉,致使消费者陷入“退款难”的境地。
破解预付消费“退款难”需打组合拳。一方面,监管部门要严督查。市场监管、消协、物价等职能部门要积极承担起监管的主体责任,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一些常规检查和监督,发现类似“退款难”问题及时制止,规避“预付式”消费的监管漏洞。
另一方面,执法部门要严处罚。相关执法部门对故意、恶意使用“预付式”消费骗取消费者钱财的不法行为,要采取“零容忍”的态度,要发现一起严惩一起,不妨通过高额罚单、列入“黑名单”,追究法律责任等多种处罚方式,让无良商家既付出“经济代价”,又付出“诚信代价”,更付出“法律代价”,倒逼其诚实守信,切实履行契约。
此外,防范预付消费“退款难”,还需相关部门多出一些实招,比如:北京推出的“预存宝”、杭州推出的“安心付”、济南推出的“预付宝”,这都是通过第三方机构收取预付费,即使商家跑路,消费者也能轻松退款,不再担心商品跑路而“退款无门”。这些好做法无疑值得各地“抄作业”。
可喜的是,今年5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预付式消费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将正式施行。该司法解释明确,消费者自付款之日起7日内有权请求经营者返还预付款本金。相信,有了这颗“定心丸”,预付消费“退款难”也将得到更好的破解。(浙江省开化县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