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葛尔轩:以"小切口"守护基层"大清风"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葛尔轩  日期:4/14/2025 字体: [大][中][小]

    作风建设是基层治理的基石,也是党群关系的试金石。作为直面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的言行举止直接塑造着群众对党的认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地基层,绝非高高举起的口号,而是要通过“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的绣花功夫,在田间地头、社区楼栋间筑牢廉洁堤坝。

   “破纪”始于“破防”,思想松动往往是廉洁失守的第一道裂缝。天津宝坻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纪律(警示)教育中心,通过视频、文字、图片、漫画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示乡村振兴面临的形势任务、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有关要求,深入剖析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存在的各类问题,系统展示宝坻基层涌现的先进典型。这种创新的教育方式,让干部在潜移默化中筑牢思想防线。涟源市开展的“五学五强”活动,通过“学思想、强党性;学纪法、强素养;学政策、强本领;学业务、强能力;学模范、强作风”,推动广大基层干部政治理论素养、专业素质能力与新时代基层工作要求相匹配,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作风建设的“严”字当头,是基层干部最好的“护身符”。成都通过实施“社区成长伙伴计划”,探索超大城市社区治理创新路径,为基层干部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平台。这种前置式监督胜过事后补救,正如中医所言“上工治未病”。某地纪委创新推出的“新苗计划”,为入职干部量身定制廉政教育套餐:通过沉浸式旁听庭审、与落马干部面对面交流,让纪律敬畏感内化于心。这种创新的教育方式,不仅提升了干部的廉洁意识,也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风建设的常态化,需要制度化与群众监督的“双轮驱动”。成都的“清风议事厅”机制,让居民代表与干部同坐一张长桌,对小微权力运行实时监督。这种“群众点题、干部答题”的模式,不仅让“微腐败”无处藏身,更让干部在阳光下工作获得群众信任。某地推行的“清风指数”考核体系,将群众满意度、作风问题整改率等量化为具体分值,形成可量化的作风画像。当纪律要求转化为可触摸的制度成果,作风建设才能真正化风成俗。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基层清风更需久久为功。从田间地头的“板凳会”到社区楼道的“廉情驿站”,从新入职干部的“廉政第一课”到老同志的“纪律回炉班”,作风建设的触角必须延伸到每一个神经末梢。当纪律意识如春雨般润泽心田,当群众监督如阳光般照亮角落,基层干部才能在服务群众的征程中步履坚定,在时代新风的浸润下初心不改。这既是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基层注脚,更是人民群众对清朗政治生态的殷切期盼。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