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居民小区楼里建成了一大批电动车棚,为居民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进一步杜绝了“乱停乱放”“私拉电线”等乱象。但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一些低层业主反馈电动车棚出现了深夜频频作响等问题,严重影响睡眠。要让基础设施建设真正贴近民意,这些电动车棚的管理也得跟上来。(2月24日《九派新闻》)
增设电动自行车停车充电棚,从大方向来看,无疑是积极且必要的。随着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私拉电线充电、乱停乱放等现象愈发严重,这些行为不仅破坏了小区的整体环境,更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社区及物业从消防安全角度出发,增设停车充电棚,旨在消除这些隐患,为居民创造一个安全有序的居住环境,这一初衷值得肯定。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忽视了部分居民的合理诉求,使得好事变成了烦心事。陈女士一家深受噪音困扰,无法正常休息,这一问题不容忽视。而且,建设停车棚前未进行公示,对陈女士提出的反对意见也未给予反馈,这显然不符合相关规定和程序。律师明确指出,建设停车棚需四分之三的业主出席表决并同意后才可变更。这不仅是程序要求,更是保障业主知情权与参与权的重要体现。
类似的矛盾在其他小区也时有发生。比如,有的小区在规划停车位时,没有充分考虑周边居民的采光和通风需求;有的小区在进行绿化改造时,砍伐树木未征求业主意见。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在于相关部门和单位在决策与执行过程中,没有充分尊重居民的权益,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商机制。
要解决这一矛盾,需多方共同努力。社区及物业应尽快完善相关手续,按照规定组织业主表决,尊重业主的合法权益。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对陈女士一家的影响,如降低充电播报提示音音量、安排专人提示电动自行车车主解除报警器等。陈女士也应给予物业和社区一定的调整时间,在合理表达诉求的同时,保持理性与包容。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城市建设与社区治理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沟通协商机制。在重大事项决策前,应充分征求居民意见,通过召开业主大会、问卷调查、线上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居民充分参与到社区事务中来。同时,要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执行力度,确保各项建设与改造工作依法依规进行。
只有充分尊重居民权益,加强沟通协商,依法依规办事,才能实现公共利益与居民个体权益的平衡,让城市建设与社区治理真正造福于民,让每一位居民都能在安全、舒适、和谐的环境中生活。(作者单位:荒佃庄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