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行业法治工商消费详细内容
翟雅婧:打击“计量造假”守护消费公平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翟雅婧  日期:5/6/2025 字体: [大][中][小]

    据泉州广播电视台“泉媒体”5月5日报道,有消费者满心欢喜买卤味,回家一称,分量竟大幅缩水,电子秤玩起了“科技与狠活”,七两卤味秒变三两。(5月5日《九派新闻》)

     接到投诉后,市场监督管理所执法人员迅速行动,对涉事卤味店开展“计量打假”行动。这一查,问题可不少。电子秤既没有张贴鉴定合格标志,还暗藏“玄机”,用标准砝码初步检定,发现这秤能随意改变称量数值,简直就是计量界的“戏精”。这样的“鬼秤”,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

    缺斤短两、计量造假的行为,往小了说,是商家不诚信经营,欺骗消费者;往大了讲,它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影响了整个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当消费者总是被“鬼秤”坑害,他们对市场的信任度就会降低,消费的积极性也会受挫。而对于那些诚信经营的商家来说,这种不正当竞争也让他们处于不公平的境地,破坏了良好的营商氛围。

     面对“鬼秤”乱象,监管部门一直在努力整治。此前就有博主“狂飙兄弟”在连云港遭遇“鬼秤”,事件曝光后引发关注,市场监管总局随即发出挂牌督办函,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综合整治。泉州此次的“计量打假”行动,也是整治行动的一部分。除了执法人员加强检查、打击外,还推出了一些实用的举措,比如手机变砝码活动,消费者可以用手机对商家的电子秤进行称量,发现误差大就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反映。这为消费者维权提供了便利,让消费者在面对“鬼秤”时有了更多的应对手段。

     当然,要彻底杜绝“鬼秤”现象,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监管部门除了加大执法力度,还要从源头抓起,对生产、销售问题电子秤的商家严惩不贷,堵住“鬼秤”的生产和销售渠道。同时,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让商家不敢轻易在秤上做手脚。市场主办方也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比如为商家统一配发电子秤,加强对市场内电子秤的管理和监督,对短斤少两的商家进行处罚,情节严重的清退出市场。消费者自身也要增强维权意识,在消费过程中做到“斤斤计较”,一旦发现缺斤少两,及时保留证据,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

    “小计量”里藏着“大民生”,小小的一杆秤,关系着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只有各方共同努力,让“鬼秤”无处遁形,才能让市场环境更加公平、诚信,让消费者能够放心消费,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作者单位:荒佃庄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