蹬地、转胯、青筋暴起——我国网红选手赵鸿刚在“世界职业扇耳光大赛”上硬生生接下第三记耳光时,半边脸已血肉模糊。他翻着白眼直直倒地,而这一幕带血的画面,却在网络平台疯狂传播,播放量破亿,评论区沸腾如狂欢节。一场以暴力为噱头的荒诞竞技,竟成了全民围观的“盛宴”。
这场被包装成“硬汉较量”的比赛,规则简单到残酷:选手面对面互扇,不许闪躲、不许格挡,直至一方倒地或认输。医学专家多次警告,耳光重击可能导致脑震荡、动脉破裂甚至死亡——2021年,一名波兰参赛者便因此丧生。尽管美国阿拉巴马州等地已明令禁止此类赛事,但在流量为王的逻辑下,暴力仍被披上“竞技”的外衣,通过算法推送至亿万用户的屏幕前。
算法之恶,当暴力成为“流量密码”。平台推荐机制本是技术中立的工具,却在逐利本能下扭曲为暴力内容的“扩音器”。赵鸿刚被扇至晕厥的瞬间,被剪辑成“名场面”,配以刺激音效和标签,通过算法精准投喂给猎奇心理驱动的用户。这类内容显然违反《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中“严禁传播血腥、残忍等不良信息”的条款,但平台方却选择性“失明”——点击率、停留时长和广告分成,远比内容安全更具诱惑力。更值得警惕的是,暴力内容的传播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链:从赛事策划、视频剪辑到算法推送,每个环节都在消费参赛者的痛苦。平台既是纵容者,也是受益者。当流量成为唯一导向,审核机制便形同虚设,伦理底线被轻易击穿。
审美异化,从“硬汉荣誉”到“苦难消费”。赵鸿刚的参赛动机,折射出娱乐生态的畸形变迁。作为“硬功夫达人”,他试图通过搏命式表演突破同质化竞争,却成了“流量经济学”的牺牲品。而围观者呢?评论区中,有人高呼“为国争光”,有人煽动“报仇雪耻”,甚至将血肉模糊美化为“勇者勋章”。当暴力被赋予英雄主义叙事,当苦难成为消遣谈资,社会的审美取向已然滑向危险的深渊。这种异化并非孤立现象。从吃播自虐到极限挑战玩命,从网络骂战到线下斗殴,感官刺激正逐步取代理性思考。倘若一代青年在血腥画面的浸泡中对痛苦麻木,将暴力等同于力量,文明社会的价值基石必将崩塌。
文明底线,维护尊严,而非容忍暴力。一个文明的高度,从不体现在它能容忍多么极端的暴力,而体现在它如何维护弱势个体的尊严。赵鸿刚在台上倒下时,他首先是一个被消费的“人”,而非流量数据的贡献者。当平台、观众、参赛者共同构建起一场“耳光狂欢”时,我们是否忘记了:文明的真谛,在于对生命的敬畏与对弱势的保护?古罗马角斗场的血腥娱乐早已被历史抛弃,而今天的我们,竟在技术加持下重蹈覆辙。倘若容忍暴力以“竞技”“娱乐”之名泛滥,便是对现代文明精神的背叛。
破局之道,从算法治理到价值重塑。遏制暴力娱乐的蔓延,需多方合力。平台应摒弃“流量至上”的短视逻辑,将内容安全置于盈利目标之前,优化算法推荐机制,严格审核暴力画面;监管部门需及时补位,对违规传播行为依法追责,完善网络生态治理细则;而作为普通用户,我们每一次的点击、点赞与评论,都在为未来内容生态投票。选择划走暴力视频、举报不良信息,便是对文明底线的守护。更重要的是,社会应重构健康的价值导向:媒体需倡导理性审美,学校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让年轻一代学会在纷繁信息中明辨是非。当更多人拒绝为血腥喝彩,转而为温暖、智慧、创意的内容驻足,流量才能真正成为推动文化进步的正面力量。(新城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