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官不理旧账”,这曾是某些干部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当人民日报以振聋发聩之声强调“理‘旧账’是党员干部的必答题”,其锋芒直指少数党员干部履职尽责中的偏差与惰性。这不仅是对工作方法的纠偏,更是对党员干部为政之德、执政之基的深刻叩问,是一道不容回避的政治考题。
“旧账”绝非简单的陈年流水簿。它承载着前任未竟的事业、悬而未决的民生难题、迟滞未兑的政策承诺。每一笔搁置的“旧账”,都是一个困扰百姓生活的痛点,一处啃噬政府公信力的隐患,一颗可能引爆社会矛盾的“延时雷”。若代代主政的党员干部皆对此视而不见、绕道而行,则“旧账”必然层层堆积,小恙酿成沉疴,微澜化为巨浪,最终成为阻滞一方发展的“绊脚石”。反之,党员干部勇于直面“旧账”、善作善成,则如同移开前进路上的障碍,为新蓝图铺就坚实路基,这正是巩固执政根基的现实考验。
现实中,少数党员干部推诿“旧账”,心态各异:或视其为前任“包袱”,急于切割以显“清白”;或沉迷于“短平快”的新项目,追求立竿见影的“显绩”光环;或因畏难怕险,恐涉矛盾深水而“一推了之”。这些心态,本质上是政绩观偏差、宗旨意识淡薄与担当精神缺位。它将个人“政绩”凌驾于事业全局与人民利益之上,割裂了发展的历史脉络,忘记了“政贵有恒”的谆谆告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正是对这种短视与功利最有力的针砭,也是对党员干部历史责任感的明确要求。
理旧账,绝非替人“擦屁股”,而是党员干部为自身新征程“清障碍”的必修课。其一,这是站稳人民立场的试金石。群众评价党员干部,不仅看你开了什么新局,更看你解了什么旧结。一纸拖欠多年的补偿协议兑现,一条规划多年终于贯通的“断头路”,一个久拖不决的产权纠纷化解,其温暖民心、凝聚信任的力量,远胜于多少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能否解决好群众牵肠挂肚的“旧账”,直接检验着党员干部的初心纯度。 其二,这是锻造履职能力的磨刀石。解决复杂历史遗留问题,最能考验干部的调查研究能力、群众工作本领、攻坚克难的决心和依法办事的水平。趟过“旧账”的深水区,方能练就担当重任的“铁肩膀”,这是党员干部成长成熟的必经之路。其三,这是维护制度权威与政府信用的奠基石。政府承诺必须一诺千金,政策执行必须善始善终。若因官员更迭导致政策断裂、承诺成空,损害的不仅是具体项目的实施,更是法治政府、诚信政府的根基与威严。党员干部作为党和政府形象的具体承载者,理清“旧账”是维护执政公信力的直接体现。
如何答好这道政治考题?首要在于廓清认识,树立“新官必理旧账”的正确政绩观与历史观。党员干部需深刻理解“一张蓝图绘到底”不仅是工作要求,更是沉甸甸的政治责任与历史自觉。其次贵在建章立制,筑牢“前后衔接”的制度堤坝。探索建立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重大承诺的“历史档案”和交接清单制度,明确责任主体与时限要求,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成效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从制度上保障工作的连续性。再次重在躬身力行,拿出“啃硬骨头”的实干担当。党员干部尤其是新任领导干部,应主动梳理“旧账”,深入调研、找准症结,积极协调资源、创新思路,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化解。同时,上级部门也需为敢于碰硬、善于解难的干部撑腰鼓劲,营造崇尚实干、注重实绩的浓厚氛围,让担当者有为有位。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信用是最硬的资产。理清“旧账”,就是守护民心、夯实信用的关键之举。历史的接力棒从不因人事更迭而中断。广大党员干部唯有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一任接着一任干,一锤接着一锤敲,把“旧账”的难点变成工作的亮点,将历史的欠账转化为发展的增量,方能在继往开来中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崭新篇章。这道关乎党性、民心、发展的政治考题,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责无旁贷,必须交出优异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