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着石头过河”,这一闪耀着实践光辉的改革智慧,曾被历史无数次验证其价值。然而,当人民日报近日指出“少数干部将探索异化为盲动,偏离初衷”的现实,我们不得不警醒:改革路上的“探石者”,如何避免滑入“盲动者”的泥潭?
所谓盲动,其症有三。其一为“无石空摸”——抛弃了“摸规律”的本质核心。改革者若脱离实际调研,凭主观臆断或“灵光一闪”便拍板决策,恰如无石之河强作摸石状,注定踏空失足。其二为“唯石是摸”——沦为哗众取宠的表演。当探索沦为打造“盆景”、炮制“经验”的秀场,只为博取眼球与政绩光环,改革的初心早已被功利侵蚀。其三为“弃舟逐石”——置法治框架于不顾。突破法律禁区却忽略法定授权程序,将“闯”异化为“撞”,以改革之名行莽撞之实,最终动摇的是治理根基。
真正的“摸石”,乃是寻找通往彼岸的坚实支点。这石头,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是群众真切的心声,亦是法治设定的边界。它要求探索者俯身倾听大地脉动。忆当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破冰,正是摸准了“大锅饭”窒息农民生机的痛点,回应了农民求温饱、盼发展的强烈呼声,才激发出田野的蓬勃生机。今日医保异地结算的稳步推开,从省内到跨省、从住院到门诊、从线下到线上,无不是对亿万群众“跑腿垫资”之痛的精准回应与渐进化解。
改革如同探雷,既要勇气,也需章法。其一,调研为基,行动为要。必须将双脚扎进泥土,于民声中辨方向,在实情里寻答案,避免“办公室决策”沦为空中楼阁。其二,试点为径,法治护航。对尚不明朗的领域,允许“先行先试”的小范围探路,但涉及法律边界,必须依法获取授权,此为改革的“安全带”。当实践淬炼出可行路径,则需及时将改革结晶锻造成制度与法律,为更大范围的推行锚定航标。其三,容错为盾,实效为尺。为真正的探索者撑起担当之伞,同时以群众是否满意、难题是否解决、发展是否可持续为最终标尺,让改革成果经得起历史与民心检验。
改革如涉大川,“摸石头”是永恒的方法论,但绝非无方向的随波逐流。唯有脚踏规律的基石、紧扣民生的期盼、坚守法治的航标,方能在探索中避开“乱石崩云”的险滩,抵达发展进步的“彼岸”。倘若放任“摸着石头”异化为“蒙眼狂奔”,失去的不仅是改革的初衷,更是时代的机遇与群众的信任。探石者,当常怀敬畏,手中有石,心中有灯,脚下有路,方不负这壮阔征程。彼岸风光,正在对坚定而清醒的探索者招手。(大蒲河镇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