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办事是干部的核心职责,如同解答一份关乎民生福祉的“综合试卷”。要答好这道题,需灵活运用“加减乘除”四法则,精准破解群众急难愁盼,让民生答卷更有温度、力度与厚度。
做好“加法”,在民生供给上做优增量
“加法”的核心是补短板、增供给,把群众的“期盼清单”变成“幸福清单”。聚焦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重点领域,既要加大硬件投入,建设更多普惠性学校、社区医院和养老服务中心,也要优化软件服务,完善就业帮扶机制、拓宽便民服务渠道。
许多地区推行的“一站式”政务服务大厅,将分散在多个部门的审批事项整合集中,通过增加服务窗口、延长服务时间、增设线上办理通道,让群众“少跑腿、好办事”。做好民生“加法”,要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哪里有缺口就往哪里发力,让民生保障的覆盖面更广、品质更高。
做好“减法”,在办事流程上压缩存量
“减法”的关键是去冗余、减环节,打破束缚群众办事的“中梗阻”。过去,“证明多、手续繁、流程慢”是群众办事的痛点,如今通过“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的改革,让政务服务更高效便捷。
各地推行的“最多跑一次”改革,砍掉不必要的审批流程,清理重复证明材料,依托大数据实现信息共享,让群众办理社保、户籍等业务不再来回奔波。做好流程“减法”,要敢于向繁琐流程“开刀”,向形式主义“说不”,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便利指数”。
做好“乘法”,在服务效能上放大倍数
“乘法”的要义是聚合力、扩效应,让为民服务的成效实现“倍增”。单靠个别部门或少数人的力量难以应对复杂的民生问题,唯有整合资源、协同发力,才能形成“1+1>2”的叠加效应。
在基层治理中,许多社区构建“党组织引领+网格员包片+志愿者参与”的服务体系,将政策宣传、矛盾调解、便民服务等工作融入网格,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做好效能“乘法”,要善于搭建协同平台、凝聚多方力量,让为民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让惠民成效辐射更多群众。
做好“除法”,在作风建设上清除变量
“除法”的重点是除顽疾、去糟粕,扫清为民办事路上的“绊脚石”。干部的作风问题直接影响办事成效,必须坚决破除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不良风气,杜绝“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的现象。
通过开展常态化学习教育,引导干部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摒弃“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思维。同时,要畅通群众监督渠道,让群众的“差评”成为干部改进工作的“指令”,倒逼干部转变作风、提升效能。做好作风“除法”,要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清除作风顽疾,让干部把心思和精力真正用在为民办实事上。
为民办事没有“标准答案”,但“加减乘除”法则是屡试不爽的“解题思路”。做好民生“加法”、流程“减法”、效能“乘法”、作风“除法”,方能答好为民办事这道“必答题”,让群众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河北省石家庄市新乐市承安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