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发展,电信网络诈骗手段翻新,残疾人因生理缺陷、社交范围窄、信息获取能力弱等因素,正成为“易感人群”,相关问题亟待关注。
一是信息获取渠道狭窄,易入“红利骗局”。残疾人因出行不便、社交圈局限,获取信息主要依赖电视、广播或亲友转述,尤其部分残疾人面临沟通障碍,获取反诈知识渠道狭窄,一些诈骗分子利用其反诈知识不足及对政策红利、公益帮扶的信任心理,编织“残疾人专项补贴申领”“低风险高回报投资”“企业急需残疾人指标,挂靠可享高额补贴”等骗局,诱骗残疾人缴纳高额费用,而部分残疾人受骗后羞于启齿被骗经历,拒绝报案及告知亲属,导致案件难以被侦破。如,抖音账号“央视财经”2024年4月7日发布,一些中介公司为收集残疾人证,在网上发帖引起残疾人注意,纷纷留言“我二级残疾”“三级求挂靠人在成都”“江苏二级有企业给挂吗”“视力二级,想找工作”等,利用残疾人求职需求及求职渠道狭窄,将其挂靠在企业以享受税收减免,从中赚取差价,这种行为不仅侵害了残疾人的权益,还违反了国家规定。
二是情感需求存在缺口,易陷“甜蜜陷阱”。残疾人士同样拥有丰富的情感需求,但部分残疾人因身体机能障碍,情感需求长期未得到满足存在情感缺口。诈骗分子伪装成“贴心朋友”“志同道合伴侣”,通过嘘寒问暖、承诺陪伴等方式建立信任,逐步诱导其陷入“甜蜜陷阱”,再以“生病急需用钱”“创业资金短缺”等各类理由骗取钱财。如,抖音账号“齐鲁晚报”2025年5月14日发布,杭州40岁听障人士陈某在视频软件上结识一女子,双方频繁互动并发展为虚拟恋爱关系。2025年4月29日,该“女友”提出见面,称在机场被公安机关扣留需缴纳费用,诱骗陈某先后转账7000元,后前往银行办理另一张银行卡全额转账业务时,银行柜台工作人员察觉异常并报警才得以制止。
三是假冒特殊身份诈骗,易被“精准圈猎”。部分残疾人在参与网上生活时,因残疾人身份敏感性,个人信息易被第三方平台获取及泄露。同时,一些诈骗分子打着“挂靠残疾人证”“帮办残疾鉴定”等幌子,非法收集残疾人信息,再伪装成“残联工作人员”“社区网格员”等身份,结合残疾人个人实际及需求“量身定制”诈骗剧本,对残疾人实施精准诈骗。如,太平洋产险贵州分公司2025年5月21日发布,李某接到自称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电话,称公司推出针对残障群体的保险产品,可免费领取5万元保额保险,并称其可协助未做残疾鉴定的李某办理残疾人证明,仅需缴纳3000元保证金(办好后返还)。李某怀疑后拨打保险公司官方客服核实,经查无该工作人员及相关保险产品。官方客服提醒李某勿轻信陌生人盲目转账,避免了财产损失。
建议:一是加大无障碍反诈知识宣传力度,结合不同残疾人特点开展精准宣传,提高残疾人对电信诈骗防范意识。二是推动国家反诈中心APP等主流反诈软件优化“残疾人模式”,支持语音导航、大字体显示、一键报警等功能。三是金融机构对残疾人客户加强转账安全提醒,大额转账要求双人核实或联系监护人确认;督促电商平台强化对涉残商品、服务交易的监管,打击借“助残”名义实施的诈骗行为。(作者单位:贵州省从江县秀塘壮族乡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