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文苑感言详细内容
王满堆:革命圣地延安城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王满堆  日期:9/19/2025 字体: [大][中][小]

    一提到延安,人们就会立马想到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央红军长征到达这里,并在此建立了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从此,这座黄土高原上的古城,便成为中国革命的象征,成为无数热血青年心中的圣地。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历经两万五千里长征,跨越万水千山,终于抵达陕北吴起镇。随后,党中央进驻延安。从此,这座小城与中国共产党的命运紧密相连,成为指引中国革命方向的“红色灯塔”。

    在这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凤凰山、杨家岭、王家坪、枣园……一孔孔简陋的窑洞,就是他们的办公室和住所。油灯下,毛主席写下的《论持久战》这篇文章如冲锋的号角,鼓舞着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窑洞里,他召开了一次次重要会议,制定着正确的路线,指引着革命的航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在延安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上,当年传唱的几首歌曲,如《南泥湾》和《二月里来》等。后来火遍大江南北。那是在大生产运动中,红军战士和当地群众一起开荒种地,纺线织布,“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用勤劳的双手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的真实写照。在抗大校园内,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学子,高唱《抗大校歌》,接受革命洗礼,然后奔赴抗日前线,将革命的火种播撒到更广阔的天地。

    在这里,党和人民水乳交融。陕北老乡用小米饭、南瓜汤养育了革命战士,而共产党人也用真心回报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减租减息,一系列政策让贫苦百姓第一次感受到做人的尊严。“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首发自延安农民心中的颂歌,唱出了人民对领袖、对党最质朴深厚的感情。

    1947年,形势十分严峻,党中央作出了主动撤离,转战陕北的决定。临走前,毛主席自信地说:“我们要用一个延安,换取整个中国。”两年后,当新中国的曙光照亮东方的时候,人们回望历史,才更深刻地理解毛主席这句话的重要分量。

    今天的延安,宝塔山依旧巍峨,延河水静静流淌,山峁间的许多窑洞已变成红色教育基地,迎接八方来客。街头巷尾,人们安居乐业,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但这座城市最动人的风景,永远是它承载的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就是延安,一座永远年轻、永远令人热血沸腾的城市。

    (作者:山西晋城人。有作品发表在国内外多家报纸杂志上,出版有长篇小说《峥嵘岁月几多稠》)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