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文苑感言详细内容
王满堆:千年大雁塔,一眼看千年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王满堆  日期:11/5/2025 字体: [大][中][小]

    大雁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是古都西安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如果你到西安去,不看大雁塔就会留下些许遗憾。

    大雁塔始建于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由玄奘法师(即《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为供奉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而主持修建。最初为五层砖塔,后在武则天长安年间(701—704年)改建为七层,形成今天所见的七层楼阁式砖塔,通高64.5米,底层边长25.5米,是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之一。大雁塔不仅是佛教建筑中国化的重要见证,也象征着丝绸之路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辉煌历史。2014年,它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产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相传,玄奘取经归来,在这里译经、藏经,把“远方”变成“此刻”。我想象他伏案提笔的背影,墨香与檀香交织,梵文与汉字碰撞,一页页经书像砖石,垒起这座塔,也垒起中国人对世界的第一次大规模凝视。原来“国际化”不是新词,早在千年前的长安,胡旋舞与琵琶声已在此旋转、回荡。

    我登上塔顶,感觉风突然变得古老。它吹过玄奘的袈裟,吹过李白举杯邀月的衣袖,吹过“雁塔题名”新科进士的狂喜,如今又吹过你的发际。俯瞰下去,西安城的车流像另一条渭河,霓虹是流动的星河;可只要稍一凝神,那些混凝土与玻璃就会褪去,露出棋盘般的里坊、朱雀大街的扬尘、酒肆的胡姬与波斯商人晃动的耳环。时间在此折叠:塔下是21世纪的地铁工地,塔尖却悬着一轮不肯坠落的唐月。

    最引人的是塔身青砖。不少砖面上刻着“某某到此一游”,字迹歪歪扭扭,从北宋一直排到民国。当年刻字的人,或许也像你我一样,被某种巨大的感动攫住,想留下一点“我们来过”的证据。他们不知道,自己留下的不是名字,而是与永恒擦肩时的一声轻响。

    夜幕降临,塔檐的铃铛开始摇晃,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像千年的灵魂在打更一样。这时我突然懂了,大雁塔不仅是遗迹,而是像一只巨大的耳朵。它听过太宗的鼓角、玄宗的霓裳、黄巢的铁骑、朱鹮的哨音,如今又听见二十一世纪社会变革,取得伟大胜利的号角,正嘟嘟作响。它不说话,只是听,把所有喧嚣熬成沉默,把沉默熬成慈悲。

    离开时,我回头望,大雁塔在灯带勾勒下变成一座发光的剪影,像被强行戴上的皇冠,有点滑稽,但也不失庄重。我知道,明天它还会继续“被参观”“被拍照”“被感叹”,然后归于更深的孤独。但孤独正是它的养分——唯有孤独,才能让那些砖缝里的苔藓慢慢长出“长安”二字;唯有孤独,才能让“悲欣交集”四个字,在每一次晚风里重新发芽。

    车窗外,大雁塔越来越小,最后变成一枚被城市随手别在胸前的古旧胸针。但我闭上眼,还能听见七层塔檐的铜铃——叮当——叮当在响。
      
    作者,王满堆,山西晋城人,有作品发表在国内外多家报纸杂志上,出版有长篇小说《峥嵘岁月几多稠》。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