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招待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之心为心、以天下之利为利”的重要论述,既是对历史初心的回望,更是对新时代干部使命的重嘱。从革命年代“为人民服务”的铿锵誓言,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增进人民福祉”的实践追求,“人民”二字始终是干部履职的核心坐标,民生答卷的好坏,更是检验干部担当的根本标尺。
干部的“政绩坐标”,当锚定群众“急难愁盼”。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无论是老旧小区改造中对“加装电梯”的反复协调,还是乡村振兴里对“农产品销路”的奔波对接;无论是疫情防控时“送药上门”的贴心服务,还是就业市场上“技能培训”的精准推送,群众的需求在哪里,干部的工作就该跟进到哪里。有些干部曾陷入“重项目、轻民生”的误区,把精力放在“看得见的工程”上,却忽略了“群众感受得到的小事”。而真正的为民之举,恰是像解决“一老一小”照护难题那样,把“民生清单”变成“履职清单”,用“干部多跑路”换“群众少跑腿”,让民生温度成为发展最暖的底色。
干部的“能力答卷”,需练就“破解难题”硬功。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是简单的“送温暖”,更需要直面矛盾的勇气和破解难题的智慧。面对教育“双减”后如何提升课堂质量的新课题,干部要牵头搭建“家校社协同”平台;应对医疗资源不均的老问题,要推动“医联体”建设向基层延伸;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需探索“产业带动就业”的长效路径。这些民生任务,既考验干部的政策理解能力,更要求干部有“蹲点调研”的耐心——走进田间地头听民声,坐在居民院里察实情,才能把政策的“大水漫灌”变成服务的“精准滴灌”,让民生举措真正落地见效。
干部的“作风标尺”,要校准“人民满意”刻度。民生工作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有些干部在民生项目中“重部署、轻落实”,政策出台后便“束之高阁”,导致“民生实事”变成“民生遗憾”;而优秀的干部,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推进社保改革时,会耐心讲解政策细节;优化政务服务时,会紧盯“办事效率”的提升;验收民生工程时,会邀请群众代表“打分评价”。这种“把群众当家人”的作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暴雨天里“护送学生过马路”的身影,是节假日“值守服务窗口”的坚持,是面对群众质疑时“耐心解释”的态度。唯有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民生工作,才能让群众感受到“现代化建设成果就在身边”。
“为人民福祉而不懈努力”,这既是时代赋予干部的使命,更是干部成长的价值所在。新时代的干部,当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为指引,把民生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每一件民生实事办在群众心坎上,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书写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为民答卷”。(作者单位:团林乡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