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妆品中,口红能带来立竿见影的美化效果,轻轻一抹,气色顿显。然而,在干部队伍中,却悄然出现了一种“口红式”干部。这类干部如口红一般,只注重表面功夫,将精力耗费在打造外在形象上,却忽略了内在的责任与担当,对工作和群众利益造成极大危害,我们必须坚决抵制。
“口红式”干部热衷于“涂脂抹粉”,擅长包装自己。他们在汇报工作时,一味堆砌华丽辞藻,夸大工作成果,把芝麻小事说成西瓜大事,把常规工作吹嘘成创新突破。在参与活动时,总是站在显眼位置,争取镜头,只为让自己在宣传报道中形象光鲜。比如有的干部在乡村振兴项目汇报中,对实际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避而不谈,只强调引进了多少资金、规划了多么宏伟的蓝图,可项目落地却遥遥无期,村民们没有得到丝毫实惠。这种只重表面、不重实际的作风,严重影响了政府公信力,也让群众对干部工作产生信任危机。
与实干型干部相比,“口红式”干部的危害不言而喻。实干型干部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群众解决问题。他们把心思放在工作上,把精力投入到为人民服务中,像“燃灯校长”张桂梅,扎根贫困地区教育一线几十年,克服重重困难,创建免费女子高中,让无数山区女孩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而“口红式”干部则与之相反,他们的行为不仅浪费了公共资源,更延误了发展时机。在民生项目建设中,“口红式”干部为了追求政绩,不顾项目实际效益,盲目上马一些形象工程,占用大量资金和土地,却无法给群众带来真正的便利和实惠,使得本该改善群众生活的项目成为中看不中用的“花瓶”。
“口红式”干部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个人角度来看,部分干部理想信念缺失,过于追求个人政绩和名利,把职位当成获取个人利益的工具,而不是为人民服务的平台。从制度层面来说,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完善,过于注重工作汇报和表面成绩,对实际工作成效和群众满意度的考核权重不足,这就给了“口红式”干部可乘之机。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也使得这类干部的行为难以被及时发现和纠正,导致他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要杜绝“口红式”干部的出现,需要多管齐下。首先,加强干部思想教育,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廉政教育等活动,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其次,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加大对工作实绩、群众满意度等方面的考核力度,让实干者得到褒奖,让“口红式”干部无处遁形。最后,强化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媒体监督的作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对干部的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干部队伍中的不良作风。
新时代对干部提出了新要求,我们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干部,而不是徒有其表的“口红式”干部。只有每一位干部都能拒绝做“口红式”干部,把精力用在谋发展、干实事、惠民生上,我们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稳步前行,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真正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