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道出了岗位与作为的深层关联。当前,越来越多的年轻干部被放到重要岗位、关键平台,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生力军”。组织给予的“位”,是信任的嘱托,是成长的阶梯,更是担当的战场。但“有位”只是起点,“有为”才是归宿——唯有以“位”为平台,以“为”证初心,方能在时代浪潮中留下坚实足迹。
一、“有位”是机遇,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年轻干部的“位”,从来不是“铁饭碗”的标签,而是“责任田”的坐标。从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到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每一个岗位都连着党心民心,每一份职责都关乎发展大局。组织把年轻干部放在“位”上,是看中其朝气与潜力,期待其以新视角破解老难题,以闯劲打开新局面。倘若把“有位”当作“终点”,躺在岗位上“等靠要”,把平台当资本、把职位当光环,不仅会错失成长机遇,更会辜负群众期待。正如古人所言:“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年轻干部当明白,“位”的价值,永远由“为”来定义。
二、“有为”是答卷,要靠实干与担当书写
“有为”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是在难题面前敢啃“硬骨头”,在群众身边能解“烦心事”,在风险关口敢接“烫手山芋”。年轻干部要答好“有为”这张卷,需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以“本领恐慌”倒逼“能力提升”:新时代的挑战层出不穷,“数字鸿沟”“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新课题,容不得“吃老本”的懈怠。年轻干部要以“空杯心态”扎根实践,在田间地头学政策、在矛盾一线练本领,把“学历优势”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有位”的平台真正成为“长本事”的赛场。
以“群众视角”校准“工作方向”:岗位的价值,终究要放在群众的“秤”上称量。有的年轻干部坐在办公室里想当然,制定的政策“水土不服”;有的满足于“打卡留痕”,却看不见群众的真实需求。其实,群众的“表情包”就是工作的“晴雨表”——田间地头的笑声、办事窗口的点赞、难题解决后的舒展,才是“有为”最生动的注脚。年轻干部当多走“泥巴路”、多坐“灰板凳”,把群众的“小事”当“大事”办,让“位”的温度通过“为”传递到民心深处。
以“担当精神”破解“发展难题”:改革攻坚期,越是难啃的“硬骨头”,越考验干部的担当。面对产业转型的“娄山关”、生态保护的“腊子口”,年轻干部不能“等批示”“看惯例”,而要以“逢山开路”的闯劲、“滴水穿石”的韧劲,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探新路、破僵局。须知,“位”的重量,永远由攻克的难题、取得的实绩来承载。
三、从“有位”到“有为”,当守牢“三心”
年轻干部要实现“有位”到“有为”的跨越,关键在于守住初心、淬炼匠心、永葆戒心:
守初心,明“为谁而位”:始终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把岗位当作服务群众的“窗口”,而非谋取私利的“阶梯”。无论是在乡镇一线还是机关部门,都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群众的期盼变成具体的行动,让“位”始终与民心同频。
淬匠心,求“位尽其责”:“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岗位没有大小,关键在于是否“深耕细作”。年轻干部要发扬“工匠精神”,把每一项工作做精做细,从撰写一份调研报告的严谨,到解决一个信访问题的耐心,于细微处见真章,让“有为”在平凡岗位上绽放光彩。
葆戒心,防“位高忘本”:权力是双刃剑,“有位”时更需保持清醒。年轻干部要时刻绷紧纪律之弦,不被“围猎”腐蚀,不为名利裹挟,在诱惑面前“稳得住心神”,在成绩面前“沉得住气”,始终以“干净”托底“有为”,方能行稳致远。
“位”由“为”来立,“为”因“位”而显。年轻干部生逢伟大时代,肩负光荣使命,当以“有位”为起点,以“有为”为追求,在实干中锤炼本领,在担当中彰显价值,让“有位”的平台最终绽放“有为”的光彩,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