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溃蚁孔,气泄针芒。”作风之堤看似巍峨坚固,其根基却由无数微小环节累积而成。那些日常工作中不起眼的“小节”,那些待人接物中不经意的“小事”,恰如大堤上的微小孔洞与缝隙。若对它们视而不见、疏于防范,千里之堤的溃塌,恐只在旦夕之间。
小节之失,并非无伤大雅。作风的“滑坡”,常常始于对“小节”的麻痹。一些党员干部最初可能仅仅在态度上漫不经心,或是在办事效率上稍有拖延。当“无伤大雅”成为自我开脱的托辞,思想防线便悄然松动。久而久之,从“小事无妨”到“大事无惧”,最终则可能滑向“大节有亏”的深渊。这“小节”的松动如同堤坝上的细微裂纹,若不及时修补,便会在压力下持续扩张,直至整体结构崩塌。小节失守,岂止是个人操守的沦陷?它更在无形中腐蚀了组织的肌体,消解了制度的严肃性,最终动摇的是那巍巍大堤的根基。
“尽小者大,慎微者著。”筑牢作风大堤的伟业,正是从修补每一微小缝隙开始。唯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审视小节,以“如履薄冰”的敬畏心对待小节,方能在细微处见精神、于无声处听惊雷。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时,坚持“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亲尝盐碱土以研究治理良方;无数基层干部风雨无阻深入田间地头,只为掌握第一手实情——这些行动中的“细”与“实”,正是坚守小节的生动注脚。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恰如坚固堤坝的优质石料,层层累积,终成伟岸屏障。
要真正让“小节”之守固若金汤,除了个体自觉,更需制度堤坝的精心构筑。一方面,需以明察秋毫的眼光审视日常行为规范,将原则要求细化为可衡量、可操作的具体标尺,使干部在“小节”上有清晰遵循。另一方面,更要让制度的眼睛时时张开、处处明亮,将监督的触角延伸至工作全流程、八小时内外,让“小节”问题无处遁形。唯有如此,才能形成“小节”不可失守、不敢失守的刚性约束与强大氛围,使堤坝在每一处都同样坚实。
作风建设是一场须臾不可懈怠的持久战。在这宏大工程中,每个党员干部都是堤坝的守护者与建设者。唯有常怀“祸患常积于忽微”的警醒,以“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的智慧,在每一处细节上守土有责,于每一个细微处精雕细琢,方能使作风之堤在时代风雨冲刷下岿然不动。
当无数微小坚守汇成浩瀚洪流,那作风的“大堤”便能在“小节”的坚实积累中日益巍峨,成为托举事业航船驶向壮阔未来的永恒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