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丝化作白发,步履虽添沉稳,目光却依旧灼灼。在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创新的长河中,名中医施杞以耄耋之龄仍坚守临床一线的身影,如同一座灯塔,照亮着“大医精诚”的前行方向。从青葱岁月投身岐黄之术,到成为骨伤科领域的擎旗者,他的“大医之路”,是一部与疾病抗争、与传承同行、与时代共振的医者史诗。
施杞的医者初心,萌生于对中医药魅力的深刻体悟与对生命的敬畏。早年间,他目睹骨伤患者的病痛之苦,立下“以医济世”的誓言。在从医的数十载春秋里,他深耕骨伤科理论与实践,既恪守《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古籍中的医理精髓,又不拘泥于古法,结合现代医学技术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路径。针对颈肩腰腿痛等骨伤科疑难病症,他提出“益气化瘀”“肝肾同调”等创新疗法,无数患者在他的妙手下摆脱病痛,重获健康。临床中,他始终坚持“问病详尽、辨证精准、用药审慎”的原则,对待每一位患者,无论贫富贵贱,皆耐心细致,用医者的温度驱散病痛的阴霾。这种对医术的极致追求与对患者的赤诚之心,正是“大医精诚”最生动的注解。
作为中医药传承的践行者,施杞深知“独木难成林”,始终将培养后学视为己任。他常说:“中医药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传承的关键在人才。”在教学岗位上,他打破门户之见,将自己毕生积累的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既要求他们夯实中医基础,又鼓励他们开拓视野、勇于创新。他主张“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带领弟子们在病床前悟医道、在实践中求真知,培养出一批批既懂传统又通现代的骨伤科骨干人才。如今,他的学生已遍布各地,成为守护民众健康的中坚力量,而他仍坚持每周授课、带教,用行动诠释着“薪火相传”的责任与担当。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步入耄耋之年,施杞的脚步或许不如往昔矫健,但他对临床一线的坚守从未动摇。每周的门诊日,他总是提前抵达诊室,仔细翻阅病历,耐心倾听患者陈述,从脉象的细微变化到舌苔的微妙色泽,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有时遇到远道而来的患者,他常常延长接诊时间,直至最后一位患者满意离去。有人劝他颐养天年,他却笑言:“只要还能为患者看病,还能为中医药事业做些事,我就不能停下。”这份坚守,无关名利,只为那份“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者承诺。
从青涩学子到国医大家,施杞的“大医之路”,是对“悬壶济世”传统的接续,更是对“生命至上”理念的践行。他以精湛医术解除患者疾苦,以仁厚之心温暖世间人心,以传承之举延续中医药命脉。耄耋之年的坚守,不仅是一位医者对职业的热爱,更是一种“大医精诚”精神的生动写照,激励着更多中医药人在守护健康的道路上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