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李雪杰:走出办公室 基层工作的 “破题之道”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李雪杰  日期:8/4/2025 字体: [大][中][小]

    “坐堂问案不如深入一线”,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基层工作的真谛。基层是政策落地的 “最后一公里”,也是群众诉求最集中的地方。若只满足于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材料,往往会被表面现象蒙蔽;唯有迈开双腿走进田间地头、寻常巷陌,才能摸到真实情况、找到破解难题的钥匙。

    深入一线是发现问题的 “透视镜”。 群众的急难愁盼,往往藏在报表数字之外、会议纪要之余。某社区曾接到多起关于 “广场舞噪音” 的投诉,干部在办公室多次调解,双方却各执一词、矛盾愈深。直到社区书记带着板凳在广场蹲守三天,才发现问题根源并非音量本身 —— 老人们是因活动场地狭窄才不得不靠近居民楼,而年轻人则苦于加班回家后难以休息。找到症结后,社区协调出闲置空间改造为活动广场,同时约定晚间静音时段,难题迎刃而解。这说明,办公室里的 “纸上调解” 永远抵不过一线的 “实地观察”,只有亲身体验群众的生活场景,才能看清问题背后的复杂肌理。

    深入一线是凝聚民心的 “黏合剂”。 基层工作的核心是群众工作,而信任的建立往往始于面对面的真诚交流。一位驻村第一书记初到任时,习惯在村部等待村民反映情况,结果门可罗雀。后来他改变方式,每天带着笔记本跟着村民下地干活、到家中拉家常,逐渐听到了真心话:有人抱怨灌溉水渠年久失修,有人发愁农产品销路不畅,还有人希望村里能建个文化活动站。他把这些诉求一一记下,逐项落实,一年后不仅解决了灌溉和销路问题,还争取资金建起了文化广场。村民们说:“以前见干部像见‘官’,现在觉得他就是咱村的人。” 可见,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深入一线不是 “任务式走访”,而是用真心换真心的过程。

    深入一线是提升能力的 “练兵场”。 基层情况千差万别,书本上的理论、文件里的要求,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年轻干部小张刚到乡镇工作时,处理群众纠纷总习惯搬政策、讲规定,结果常常陷入 “有理说不清” 的尴尬。后来他跟着老书记走村入户,学习如何用 “土话” 解释政策,如何在矛盾中寻找平衡点,如何把抽象的规定转化为具体的方案。半年后,他独自调解了一起僵持已久的宅基地纠纷,用的正是从一线学到的 “换位思考法”。这印证了一个道理:基层工作的 “真经” 不在办公室的文件夹里,而在与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只有在一线经风雨、见世面,才能练就 “解衣推食” 的真本领。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基层工作的生命力在于贴近群众、扎根实际。少一些 “坐堂问案” 的官僚气,多一些 “深入一线” 的泥土香,才能真正摸清群众的脉搏、找准工作的方向。对于基层干部而言,办公室的门可以常关,但通往群众心里的门必须常开,这既是工作方法的选择,更是初心使命的体现。。(作者单位:泊头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