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纪律教育的课堂向群众敞开大门,作风建设便有了源头活水。“开门搞教育”的新探索,正推动八项规定学习从封闭的会议室走向广阔的实践场域,在群众监督的阳光下焕发新生命力——这不仅是形式之变,更是理念之新,深刻彰显着“人民至上”的价值遵循。
开门纳谏,校准教育靶向。基层党建的生命力在于直击真问题。让群众呼声成为学习导向,彻底扭转“干部生病、群众旁观”的脱节现象。群众的火眼金睛,能精准聚焦作风建设的痛点难点,将广泛民意转化为纪律教育的精准坐标。唯有真正俯身倾听,让群众点题、群众评议,学习内容才能摆脱“空对空”,实现与基层实际的深度契合。
开门晾晒,淬炼整改成色。整改成效必须经得起群众检验。将问题清单和整改进程置于阳光之下,引入群众评议机制,让监督目光无处不在。这种公开透明的实践,能有效倒逼党员干部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作为”,从“对上交代”转向“对民负责”。当整改的每一步都清晰可见、可感可评,纪律的刚性才能真正内化为行动的自觉,公信力也在公开中得以淬炼和提升。
开门共治,织密监督网络。八项规定精神的深化落地,需凝聚最广泛的社会监督力量。积极拓展群众参与监督的有效渠道,激发群众成为无处不在的“监督哨”,将纪律防线筑成全民守护的坚强堡垒。当社会监督的“毛细血管”全面畅通,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便能形成无处不在的监督网络,使任何触碰红线的行为无处遁形,为作风建设注入持久不衰的群众动能。
从面向群众的意见征集到公开透明的整改进程,再到全民参与的监督实践,“开门教育”正在重塑基层政治生态。它打破了教育“体内循环”的壁垒,让抽象的纪律条文在回应群众关切、接受群众检验、吸纳群众参与的生动实践中变得可感可触、深入人心。群众提出的问题清单成为最鲜活的教材,群众验收的整改成果成为最有力的答卷,群众参与的监督网络成为最坚实的保障。
开门见山方显本色,教育连心才见真章。基层党建推开“开门教育”这扇窗,迎进来的是清新之风,汇聚的是民心之力。这扇门,连着党员干部刀刃向内的勇气,更连着人民群众共建清廉的信任。让八项规定精神在开门纳谏、开门整改、开门监督的沃土中深深扎根、枝繁叶茂,我们必将收获一个更加清朗的政治生态和更加深厚的执政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