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假期出游高峰,总有不法商家借“市场规律”之名,行哄抬物价、强制消费之实。从三亚“天价海鲜”到雪乡“万元炕头”,从民宿临时毁约到景区捆绑销售,此类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侵蚀旅游市场根基。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召开专题会议强调,要坚决整治旅游市场乱象,以诚信经营、严格执法、全民共治为抓手,筑牢健康生态防线,让“诗与远方”真正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亮丽底色。
守牢诚信底线,夯实市场繁荣之基。“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旅游经济本质是口碑经济,任何短视逐利行为终将付出代价。丽江古城曾因过度商业化导致游客锐减,青岛“天价虾”事件让城市形象多年蒙尘,而淄博烧烤因“诚信不涨价”爆火出圈、河南银基动物王国凭透明服务持续火爆,无不印证“金杯银杯不如口碑”的真理。商家当以百年老店为镜,将诚信经营内化为生存准则,外化为明码标价、质量保障、售后无忧的切实行动,方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强化监管利剑,筑牢法治护航之盾。“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当前部分商家肆意妄为,根源在于违法成本过低。某省2023年旅游消费维权数据显示,商家平均违法成本仅万元,相较于暴利可谓隔靴搔痒。建议建立“红黑榜”动态公示制度,对失信主体实施联合惩戒;推行景区“先行赔付”机制,倒逼管理方落实主体责任;运用大数据监测价格异常波动,实现精准预防。唯有让监管长出“钢齿铜牙”,形成“一次违法、终身受限”的震慑,方能树牢法治权威。
激活维权力量,凝聚社会共治之魂。“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消费者忍气吞声的“鸵鸟心态”,实则是助长侵权的温床。当北京游客通过直播曝光某民宿虚假宣传获百万点赞,当杭州妈妈群发起“旅游避坑”集体诉讼胜诉,这些新时代维权实践正重构市场规则。要完善“一键投诉”快速响应机制,降低维权门槛;培育专业调解组织,提供法律援助;鼓励社交媒体理性曝光,形成舆论监督合力。每个消费者的较真,都是净化市场的星星之火。
旅游市场的健康生态,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当诚信成为商家自觉,当监管化作无形铁网,当维权成为公民习惯,那些“一锤子买卖”的投机者终将无处遁形。让我们以诚信为舟、法治为桨、共治为帆,携手驶向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星辰大海,让每个假期都成为值得期待的美丽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