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方一市要求商户门头牌匾禁用红、蓝、黑三种底色,引发广泛争议。尽管城管部门称此举是“城市规划要求”,但据商户反映,城管部门仅通过口头通知要求更换颜色,未提供书面文件或法律依据,且更换费用需商户自行承担。(半月谈 4月10日)
从城市管理的角度来看,追求城市风貌的协调统一、提升城市形象,出发点本无可厚非。一个整洁、美观、富有特色的城市外观,确实能给居民和游客带来更好的体验,也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当地或许希望通过规范门头牌匾的颜色,打造出更具特色的城市景观,让城市在视觉上更加和谐、舒适 。
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禁色令”式的管理方式却显得简单粗暴。首先,它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据。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并没有明确规定禁止使用红、蓝、黑三种颜色作为门头牌匾底色。在法治社会,行政行为应当有法可依,不能仅凭管理者的主观意愿随意出台规定,侵犯商户的合法权益。其次,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忽视了市场规律和商户的经营自主权。每一个商家的招牌都是其品牌形象的重要载体,颜色的选择往往经过深思熟虑,与品牌定位、目标客户群体紧密相关。例如蜜雪冰城的红色招牌,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品牌的标志性元素,强制更换颜色,不仅让消费者感到困惑,也极大地损害了品牌价值。此外,城管部门仅通过口头通知要求商户更换,既不出示相关文件,也不提供法律依据和补偿方案,这种不透明、不规范的执行方式,进一步加剧了商户的不满和社会的质疑 。
在追求城市“面子”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商户的“里子”。商户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城市的繁荣和稳定。过重的经营负担,如频繁更换招牌带来的经济成本,可能会让一些小商户不堪重负,甚至影响到他们的正常经营。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一个好的营商环境,应当是尊重市场、尊重企业的,政府部门应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合理的引导,而不是过度干预、强制要求。
城市管理是一门艺术,需要在规范与活力、统一与个性之间找到平衡。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应当充分征求民意,尊重市场规律,依法依规行事。比如在门头牌匾的管理上,可以通过提供设计指导、奖励优秀案例等方式,引导商户提升招牌的美观度和规范性,而不是采取强制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既让城市“面子”靓起来,又让商户“里子”鼓起来,实现城市管理与商户发展的双赢 。
北方这一市的“禁色令”风波,为城市管理者敲响了警钟。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更加审慎地行使权力,以更加科学、民主、法治的方式进行城市管理,让城市在有序发展中绽放出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