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下午,通化县东来乡笼罩在绵绵春雨中,通铁法院的法官助理小闫拿着公文包走向村委会。这一天,她要为一桩滥伐林木案的“后半篇文章”画上关键一笔——实地踏查被告人补植复绿情况。“判决不是终点,树苗活了,人心醒了,才算真正案结事了。”
村委会——用脚步丈量真相
“证明材料的真实性,必须亲眼见、实地核。”在东来乡某村村委会办公室,小闫对照着村委会工作人员开具的还林证明,逐字逐句地进行询问:村委会是否去实地监督?补种了什么树种?什么时间补种的?多少棵?补种的区域在哪里?“这片林子是去年4、5月份种的,村里也曾经派人上山看过,红皮云杉树苗都带土球,且容易存活,存活率没问题。”村干部在询问笔录中如是说道。小闫记录后,又提出了实地踏查的要求:“被告人在村里么,我们一起去山上看一下树苗吧。”村干部立即响应,“在,我现在联系老王。”她合上笔记本,“走,上山!”
山林深处——泥泞中的司法温度
春雨中的山路泥泞难行,被告人老王走在前面带路,裤脚沾满黄泥。半小时后,一片坡地映入眼帘:成排的红皮云杉苗不足半人高,却整齐地扎根在秃坡上。“株距太近了,生态修复要讲科学。”老王愣住:“我、我想着多补点算将功折罪……”小闫的手机镜头对准过密的树苗:“密度太大反而争夺养分,按照标准整改,我们会再来验收的。”她示意老王靠近,“你看,这几株叶子发黄脱落,可能无法存活,得及时补苗。”话音未落,手机已对准问题树苗连续拍照。“当初你砍伐的山坡到现在还秃着,造成了多大的生态损害啊。”老王低下头,声音低沉:“当初只想赚点快钱,没想到……”小闫接过话头:“一棵树长成要几十年,砍掉却只要几分钟。水土流失、山体滑坡,受害的是子孙后代啊,现在补救还来得及,但维护比种树更难。定期除虫、防火,法院会联合村委会定期抽查,你得把这些苗子当孩子养。”
归途——小案背后的生态大计
“坐堂办案,看到的只是案卷里的数字;走进山林,才能听见生态的呼吸。”返程时,夕阳将天空染成淡金色。小闫的公文包里多了一份补植复绿的核查报告,老王的心里则装下了好好养护树苗的坚定决心。
归途的车辙碾过泥泞,通铁法院的法官们知道,司法守护绿水青山,从来不只是法庭上的槌起槌落。从“一判了之”到“修复如初”,通铁法院将“小案不小办”的理念融入山水之间。法官的脚步踏过泥泞,司法的温度浸润土壤,让每一份判决不仅捍卫法律尊严,更守护着绿水青山的未来。当法官的裤脚沾满春泥,当法律条文随着树苗扎进土壤,公平正义便在这片雨后的山林里,生出了看得见的年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