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论坛法治论坛详细内容
李雯祺:清明祭扫;在文化传承中彰显现代文明力量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李雯祺  日期:4/4/2025 字体: [大][中][小]

    清明祭扫是中华民族延续两千余年的文化传统,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传统祭祀方式正面临现代文明的深度重构。2023年清明节期间,全国共发生因祭扫引发的山火事故32起,直接经济损失超千万元,这一数字警示我们:当袅袅青烟与森林防火形成冲突,当漫天纸灰与城市治理产生矛盾,文明祭扫已成为不可回避的时代课题。

    现代科技为传统文化传承开辟了新路径。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推出的"云祭扫"平台,让无法亲临现场的群众通过数字献花、留言追思等方式寄托哀思,上线首日访问量即突破百万;上海福寿园创新推出的"记忆银行",将逝者影像资料与二维码墓碑结合,形成可传承的数字生命档案。这些创新实践证明,保留慎终追远的精神内核,通过技术创新转化表达形式,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也是对现代城市治理的积极回应。

    文明祭扫需要制度规范与价值引领的双向发力。《殡葬管理条例》将"文明、节俭、环保"确立为基本原则,全国已有46个城市出台祭祀管理条例,对焚烧区域、祭祀用品进行规范引导。但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北京市将清明志愿服务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体系,组建3.6万名志愿者开展文明劝导;广州市设立"鲜花换纸钱"兑换点,三年累计减少冥币焚烧量280吨。这些探索表明,当刚性约束与柔性引导形成合力,传统习俗才能更好融入现代文明谱系。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审视清明文化,我们既要守护"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的情感联结,更要构建符合现代文明形态的祭祀方式。从无人机巡查守护绿水青山,到生物降解材料制作新型祭品,科技创新正在重塑传统节日的表达方式。这种转变不是文化传承的断裂,而是中华文明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彰显,在守护精神原乡的同时,为现代社会提供更具可持续性的文化解决方案。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