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在量子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量子”一词逐渐走入大众视野,成为科技前沿的代名词。然而,据报道,一段时间以来,这一高精尖领域的专业术语,却被一些商家滥用,成为营销噱头,从量子鞋垫到量子美容仪,一些不良商家恶意“蹭热度”,以低廉的价格和虚假的宣传误导消费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3月3日《新京报》)
眼下,各地市场上打着“量子+”的产品有很多,比如量子鞋垫、量子袜子、量子美容仪、量子面膜……可谓是应有尽有。由于商家把这些“量子产品”包装成高科技产品,且夸大功效,因而吸引不少消费者争相购买。
以某款量子鞋垫为例。商家声称其内部嵌入了14颗量子芯片,可以渗透至人体20—30厘米,具有疏通经络、平衡内脏等功效。然而,专家对此却表示,目前量子技术还远远达不到将量子芯片嵌入鞋垫的水平,更别提所谓的疏通经络、平衡内脏等神奇功效了。可见,这些所谓的“量子产品”,其目的就是收割消费者的“智商税”。
笔者以为,防范“量子产品”收割“智商税”,还需多方发力。首先,相关权威部门不妨通过报纸、电视、广播和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普及“量子知识”,让广大民众知晓“量子”技术目前仅应用于科研领域,并没有应用于生活领域,从而及时戳穿“量子产品”骗局,避免上当受骗。
其次,电商平台要严把审核关和准入关,既要严格审核商家资质,又要对产品名称、宣传推广等进行仔细审查,一旦发现打着“量子产品”忽悠、欺骗消费者的不法行为,就要及时下架问题产品,清理无良商家,从源头上遏制“量子产品”忽悠、欺骗消费者。
其三,监管部门也应积极承担起监管和执法的主体责任,不妨通过高额罚单、列入“黑名单”、从业禁止等多种处罚机制,让无良商家既付出“经济代价”,又付出“诚信代价” ,更付出“禁业代价”,倒逼商家诚信经营,守法经营。
我们相信,只要权威部门大力普及“量子知识”,电商平台“严把关”,监管部门“严处罚”,就一定能戳穿“量子产品”的忽悠术,从而让“量子产品”不再成为“忽悠产品”。(浙江省开化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