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政策落地的“神经末梢”,更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然而当下,不少基层干部被“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多头重复的报表”“应接不暇的检查”所裹挟,本该用于走村入户、破解难题的时间,反倒耗费在“指尖操作”与“纸面功夫”上。为基层减负,绝非“减责任”,而是剥离冗余负担,让基层干部得以沉下心、扑下身,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释放治理活力。基层负担的“沉疴”,根源在于权责失衡与考核错位。部分上级部门将任务“一抛了之”,把责任悉数压给基层,却未匹配相应的资源与权限,导致基层陷入“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困境;部分考核仅以“材料厚度”“表格精美度”为标尺,无视“群众满意度”“实事完成度”,倒逼基层干部将精力耗在“造台账”“拍留痕照”上。这种“上下权责倒挂、考核导向偏差”的问题,正是形式主义在基层滋生的温床。
破解基层负担难题,需从“制度层面”精准破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形式主义少一些、真抓实干多一些,矛盾也会少一些,实绩也会多一些。”一方面要厘清权责边界,推行“权责清单”制度,明确上级部门应“扛”的责任,杜绝“甩锅式”派任务,建立“上级下沉资源、基层承接落实”的协同机制,让基层真正实现“有权有责、权责对等”。另一方面要改革考核机制,将“群众评议”“实地核验”“实绩追踪”列为核心指标,构建“考事与识人、问效与问需”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摒弃“材料论英雄”的误区。此外,还需推进“数字减负”,整合各部门政务服务平台,打通数据共享壁垒,杜绝“一个工作一个APP、一项任务一套表”的乱象,让数据“多跑路”、干部“少跑腿”,切实为基层节省无效耗力。
减负的成效,最终需落地于“治理活力”的提升。当基层干部彻底跳出“报表堆里找实绩、会议室内议民生”的形式主义桎梏,不再被重复填报、过度留痕的负担裹挟,才能真正沉下身子、迈开步子。走进田间地头摸清群众“急难愁盼”,把产业发展的“堵点”变成增收致富的“支点”;深入社区楼栋化解邻里“揪心事”,用“家常话”解开“心头结”;扎根企业车间倾听发展诉求,以“精准服务”破解“发展难题”。这种从“坐在办公室里想办法”到“扎根群众中找办法”的转变,正是减负为实干“撑腰”的生动体现。
基层活力是治理的持久动力。为基层减负绝非“一阵风”,需构建“源头管控、过程优化、长效保障”全链条机制,让实干干部有奔头、有底气。唯有干部轻装上阵,方能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畅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不竭活力。(作者单位:中共沧州市运河区委网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