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单厚儒:新时代的干部要具有法律思维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单厚儒  日期:11/3/2025 字体: [大][中][小]

    法律思维本质是以法律规则为核心,通过严谨逻辑和证据,分析问题、判断是非、解决纠纷的思维模式,它不依赖个人情感或道德直觉,而是遵循法律的明确规定和程序。新时代法律思维具有四个核心特征:一、规则优先:一切以法律为准绳思考和行动必须先找法律依据,而非先考虑情理、习惯或个人经验。例如,个人判断某件事 “应该做” 时,会先确认法律是否允许;判断 “必须做” 时,会先看法律是否有强制要求。二、逻辑严谨:环环相扣,无漏洞推理过程需符合 “法律前提→事实依据→结论” 的闭环,不能跳跃或主观臆断。比如,认定某人违法,需先明确对应的法律条款(违法什么),再提供证据证明其行为(做了什么),最后得出是否违法的结论。证据支撑:没有证据,就没有结论任何判断都需以合法证据为基础,不相信 “口头说法” 或 “主观猜测”。例如,纠纷中主张自己的权利,必须提供合同、聊天记录、录音录像等能被法律认可的证据,否则即便 “有理” 也难以获得支持。后果预判:提前考虑法律风险做决策前会主动评估行为的法律后果,避免因违法承担责任。比如,企业签订合同前会审查条款是否合法,个人借钱给他人时会要求写借条,都是为了提前规避后续可能的法律风险。

    当代公务员为什么要有法律意识,首先约束权力:避免越权与失职,守住履职底线公务员的权力由法律赋予,也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行使。其次,保障民生:维护公众合法权益,减少履职偏差公务员的工作直接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法律思维是避免损害群众权益的 “防护网”。在执法过程中,法律思维会要求公务员遵循程序正义,比如对企业罚款前,依法告知其违法事实、申辩权利,避免 “粗暴执法”“任性执法”。最后维护公信力:塑造政府法治形象,增强公众信任公务员的行为代表政府形象,合法合规的行政行为是政府公信力的基石。

    要想树立公务员的法律思维具体可通过三个层面推进:

    一、系统学法:打牢法律思维的 “知识基础”法律思维的前提是 “懂法”,需针对性学习与岗位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避免 “泛泛而学”。二、融入履职:让法律思维成为 “行动习惯”法律思维不是 “理论题”,而是要落实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中,形成 “遇事先找法” 的条件反射。执行中严守 “程序正义”:执法、审批、服务时,严格按法定流程走,比如对企业罚款必须出具书面决定书、告知救济途径,给群众办审批不能随意简化法定材料 —— 程序不合法,即便结果 “合理” 也可能违法。三、借助机制:用外部约束强化 “思维惯性”单靠个人自觉不够,需依托单位的制度机制,让法律思维 “不得不有、不能没有”。主动用 “合法性审查机制”:单位若有 “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流程”(如需法务签字、集体审议前先过法律关),严格按流程走,不省略、不跳过;没有相关流程时,主动提出 “先查法规” 的建议。接受监督倒逼意识:把 “是否合法” 作为工作汇报、述职的必提内容。

    作为当代人民服务,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要求我们每个人,包括全体公民,都要树立法律思维,依法办事,真正把依法治国落到实处。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