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风问题关系人心向背,关系事业兴衰。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锻造与之相匹配的优良作风。这需要我们深刻把握“小”与“大”的辩证关系,从细微处入手,向实处发力,以“慎微笃实”的功夫,写好作风建设这篇大文章。
作风之变,见于精微,成于坚守。作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往往在最不经意的细节中显露无遗。一个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宗旨意识是否牢固,并非仅体现在重大考验面前,更渗透于日常工作的点滴选择、待人接物的细微之处。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节”,恰是衡量作风状况的灵敏试纸,也是锤炼党性的第一课堂。因此,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发扬“慎独慎微”的传统智慧,引导党员干部勤掸“思想尘”、常破“心中贼”,时刻用党纪国法的标尺检视自身的一言一行,做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警惕。只有坚持在细微处较真、在平凡中坚守,日积月累,方能不断强健党性筋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作风之险,萌于忽微,防于未然。“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大量案例警示我们,作风防线的失守,往往始于对“小问题”的宽容、对“第一次”的放纵。从接受一次吃请、收受一份薄礼开始,思想的“管涌”若得不到及时封堵,便可能逐步演变为行为的“塌方”,最终坠入违纪违法的深渊。这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将纪律规矩挺在前面。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日常教育和管理监督,引导其时刻保持对权力的敬畏,明晰行为边界,让铁规发力、禁令生威。纠治作风顽疾,既要紧盯具体人、具体事,抓早抓小、动辄则咎,形成有力震慑;更要注重举一反三,剖析典型案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堵塞制度漏洞,完善长效机制,推动从“不敢”到“不能”、“不想”的深层转变,使优良作风成为一种内在自觉和常态。
作风之效,验于实践,归于实干。作风建设成效如何,最终要靠实践来检验,用实绩来说话。任何脱离实际、华而不实的“花架子”,都是对作风建设的背离。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新征程呼唤实干担当。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将改进作风的落脚点放在履职尽责、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上,要争当攻坚克难的“实干家”,而非坐而论道的“空谈客”。要将宏伟蓝图细化为具体的“施工图”、“任务单”,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一锤接着敲,一项一项抓落实,确保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最终,要让作风建设的成果,真切体现为发展环境的优化、办事效率的提升、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有效解决,转化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过硬作风凝聚奋进力量,护航高质量发展航船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