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6级的超强台风“桦加沙”步步逼近广东沿海,这场被比作“山竹”级别的灾害考验,正检验着我们的防灾减灾体系与应急响应能力。从中央气象台的橙色预警到基层的地毯式排查,从科技赋能的精准防御到政企协同的温情守护,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台风防御战已然全面打响。
台风防御的成效,始于对风险的精准研判与提前部署。“桦加沙”不仅个头大、强度强,更恰逢天文大潮,风雨潮叠加的风险让防御工作容不得半点松懈。中央气象台持续更新的路径预报与风雨预警,为防御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广东沿海14-17级的阵风、局地400毫米的降雨,这些数据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动员全社会备战的号角。从南海海域的船舶回港、作业平台停工,到珠江口城市的海水倒灌防范,精准预警让防御资源得以高效聚焦关键区域。
防御台风的底气,藏在政企协同的严密防线里。茂名的实践给出了生动范本:金融监管与财政部门高位统筹,保险业迅速进入“战时状态”,8个风险排查小组深入田间地头,14230亩高风险作物通过遥感技术被精准识别,25吨灾后化肥提前备妥。从协助农户抢收火龙果、加固养殖栏舍,到向企业推送12.6万次风险预警,保险力量已从灾后补偿向前端防灾减损延伸。而财政每年近7亿元的农业保险资金投入,更让这份守护有了坚实的资金支撑。
城市的温度,在应急安置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面对“五停”通知,深圳865个应急避难场所迅速开放,不到一天转移26万人,老人的软食、婴儿的米糊、孕妇的加餐,细节之处尽显人文关怀。这种“应转尽转、应保尽保”的担当,与菲律宾5死4失踪、台湾14死34伤的灾情形成鲜明对比,彰显了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制度优势。从“警保联动”的协同处置到避难点的观影服务,刚性防御中透着柔性关怀,让群众在风雨中感受到稳稳的安全感。
台风“桦加沙”尚未登陆,但防御战的胜负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此刻的准备。对于政府部门,需持续紧盯台风路径变化,强化地质灾害点巡查与城市内涝治理;对于企业,要严格落实停工停产要求,筑牢生产安全防线;对于个人,应主动减少外出,做好门窗加固与应急物资储备。
风雨来袭,更见众志成城。当专业预警、政企协同、社会参与形成合力,我们便有足够的信心抵御“桦加沙”的冲击,守护好每一个生命与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