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 国家的兴盛发展、民族的振兴进步,从来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广袤大地,依靠千千万万基层干部的默默耕耘与坚守。作为连接党和群众的 “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的初心与作为,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更关乎国家发展的根基与民族进步的底气。唯有坚守初心、耐住寂寞、守住清贫、抵住诱惑,方能带领群众在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一、把 “苦干” 作为本分,以实干换民心
基层是政策落地的 “主战场”,更是群众诉求的 “第一线”。尤其是乡镇一级,任务繁重、矛盾集中、压力叠加,往往面临着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的复杂局面。在这样的环境中,“苦干” 不是选择,而是基层干部的本分所在。
“大事难事见担待,苦活累活显境界。” 艰苦奋斗从来都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更是基层干部破解难题、赢得信任的 “金钥匙”。面对群众的急难愁盼,是推诿回避还是主动靠前?面对工作的繁重压力,是抱怨退缩还是迎难而上?答案,就藏在基层干部的行动里。他们或许要顶着烈日走访调研,摸清群众的真实需求;或许要踏着夜色调解矛盾,化解邻里的隔阂分歧;或许要放弃节假日坚守岗位,保障政策的落地见效。这些看似平凡的 “苦活累活”,恰恰是拉近与群众距离、赢得群众认可的关键。基层干部唯有以 “苦干” 为底色,多做排忧解难的实事、多办扶危济困的好事、多干雪中送炭的暖事,才能用自己的 “辛苦指数” 换取群众的 “幸福指数”,让党的温暖真正传递到群众心坎上。
二、把 “能干” 作为关键,以本领聚民心
基层工作繁杂琐碎、千头万绪,小到家长里短的纠纷调解,大到乡村振兴的规划落实,既需要热情与担当,更需要过硬的本领与智慧。如果说 “苦干” 是态度,那么 “能干” 就是能力 —— 只有兼具态度与能力,才能在基层岗位上真正有所作为,凝聚起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能干” 的前提是善学善思。基层情况千差万别,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模板”,唯有通过不断学习、深入思考,才能摸清基层的 “脉搏”、掌握工作的 “门道”。乡镇干部要养成 “白天看、听、讲,晚上读、写、想” 的习惯:白天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看群众的生产生活现状,听群众的心声诉求,讲政策的核心要义;晚上静下心来梳理工作、总结经验,读理论知识提升素养,写工作心得反思不足,想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通过 “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不断提升服务群众的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避免陷入 “蛮干瞎干” 的被动局面,真正做到 “懂群众、知群众、帮群众”。
“能干” 的核心是守牢底线。基层干部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群众谋福祉的,绝非个人谋私的工具。“一言一行划清公与私,一举一动守住权与责”,这是对基层干部的基本要求,更是 “能干” 的底线所在。在工作中,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分清公权与私利的界限,坚决杜绝 “哄、拖、蒙、推” 的敷衍态度,更要抵制各种诱惑,确保用权不偏向、不变质、不越轨。只有始终做到心为民系、权为民用、利为民谋,以崇廉尚实的作风赢得群众的信任,才能让 “能干” 真正成为服务群众的 “硬支撑”,凝聚起群众跟党走、共发展的向心力。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广大基层干部而言,坚守初心是根本,“苦干” 是本分,“能干” 是关键。唯有以 “功成不必在我” 的境界默默奉献,以 “功成必定有我” 的担当积极作为,才能在基层的广阔天地中践行使命,为国家兴盛、民族振兴筑牢坚实的基层根基,带领群众向着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不断迈进。(作者单位:黄骅市官庄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