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文苑感言详细内容
刘书秀:在新时代基层治理中赓续抗战精神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刘书秀  日期:9/20/2025 字体: [大][中][小]

    伟大的抗日战争,不仅铸就了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历史辉煌,更凝结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斗争意志,以及“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今天,基层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堵点”“痛点”:有的干部在群众矛盾面前“绕道走”,有的在改革攻坚中“怕担责”,有的在繁琐事务中“消磨劲”。这些现象如果不加以解决,不仅会影响干群关系的紧密度,也会削弱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要破解这一矛盾,就必须把抗战精神融入新时代基层治理,党员干部在作风上有新转变,在行动上见真成效。

    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厚植为民底色。抗战时期,军民同仇敌忾、誓死保家卫国,展现了最质朴、最深沉的爱国情怀。今天,党员干部的“爱国”,更体现在“为民”的行动中。要把群众冷暖挂在心上,把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比如,面对农村老人看病难的问题,要推动“村医巡诊+远程问诊”服务落地;面对城市家庭“孩子放学无人管”的难题,可以组织“四点半课堂”,把社区打造成群众的“温暖港湾”。党员干部要像抗战时期军民并肩那样,常走进百姓家门,常听听百姓心声,把“为民服务”的真心落在一件件实事中,把爱国情怀转化为群众可感可触的幸福感。

    以“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斗争意志破解基层难题。抗战时期,装备落后的中国军民硬是凭借“敢于斗争”的精神,啃下了无数“硬骨头”。现实中,基层治理同样充满挑战,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发展新矛盾:征地拆迁难推进、矛盾纠纷难调解、产业转型难起步。面对这些“硬茬子”,党员干部不能退缩,更不能走形式,而要拿出“硬碰硬”的斗争精神。比如,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时,对群众“怕风险、不敢参与”的情况,可由党员干部带头试种、签订分红协议,用实际行动提振信心;在化解复杂矛盾时,要敢于直面问题,善用共情、法理和政策引导,真正做到把矛盾化解在萌芽,把隐患消除在一线。只有勇于担当、敢于攻坚,才能不断增强基层治理的韧性与张力。

    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锤炼实干底色。14年抗战,中华民族历经无数艰难险阻,但始终坚信“抗战必胜”,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今天,基层工作同样是“持久战”,琐碎繁杂、压力繁重,考验的是干部的韧劲和耐力。比如,推进数字化治理时,可能一开始群众“不理解、不配合”,但党员干部要有“久久为功”的耐心,分步实施、持续推进;在防止脱贫户返贫中,要盯紧重点群体,联动部门资源,做到不放弃、不松劲。基层干部要像抗战战士一样,不因挫折退缩,不因困难停步,把“必胜”的信念注入每一项政策落实、每一次服务群众的行动中。

    抗战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宝贵养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干部要从中汲取奋进力量,把“为民服务”的初心刻在心里,把“敢打硬仗”的担当扛在肩上,把“咬定青山”的韧劲落在行动中。唯有如此,才能在基层治理的一线,赢得群众信任,厚植党的执政根基,推动新时代干群关系更加紧密,以坚强作风和实际成效为中国式现代化保驾护航。(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渤海新区黄骅市常郭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暂时没有内容!


关键字:

类别: